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在川西高原的群山之間,海拔3620米的甘孜州德格縣中扎科鎮上卡村里,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用腳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換取信任。2024年,四川省雅安監獄三監區民警宋秉權,作為駐村干部來到這里,從環境整治到春耕備耕,從民生紓困到文化潤心,他扎根高原,用一件件“小事”串聯起鄉村振興的壯麗圖景。
“環境衛生是鄉村振興的‘面子’,更是群眾生活的‘里子’。”這是宋秉權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守護這片高原凈土的青山綠水,他帶領駐村隊員和村“兩委”創新推行“壩壩會+網格化”管理模式,將環境整治與數字治理結合。24名公益崗人員、7名村干部被納入微信群,每日上傳履職照片,形成“監督+學習”的良性循環。護林員使用“森防APP”定位巡林,防火護林員通過“甘快傳”平臺實時上報隱患,地質災害監測員全天候待命……數字技術的引入,讓基層治理更高效,也讓村民的防災意識顯著提升。
“現在的駐村干部就像格桑花,把根扎在高原上。”村民達娃擁措的這句話,道出了干群關系的轉變。有一天,宋秉權得知兩位老人因養老保險斷繳未領到養老金,于是他便三天往返鎮村,查政策、辦手續,最終讓老人安心領到了“救命錢”。
寒假期間,村里孩子的作業無人輔導,宋秉權連夜召集返鄉大學生,騰出村活動室辦起公益輔導班。沒有教具,聯系村兩委購置;擔心安全問題,他便安排村干部輪流值守。
宋秉權還發動親友捐贈衣物,在村活動中心舉辦“愛心衣櫥”。整理衣物時,他像對待家人般細致:“這件厚外套給卓瑪奶奶,那件毛衣適合小扎西……”這份用心感染了全村,村民主動加他微信,用生硬的漢語說:“亞莫熱(好)!多來些你這樣的干部!”
春耕時節,宋秉權將惠農政策翻譯成藏語,在村民大會上用“家常話”講解。面對村民漢字識讀困難的問題,他便推動制作“藏漢雙語政策明白卡”,將惠農條款轉化為圖文并茂的“藏語版”。村干部分享政策時,也不再簡單轉發文件,而是用藏語逐條解說。“終于看懂補貼怎么申請了!”村民尼瑪豎起大拇指。
作為雅安監獄民警,宋秉權始終將高墻內的嚴謹化作田間地頭的溫情。制作“政策明白卡”時,他說:“服務群眾沒有高墻阻隔,只有心與心的聯結。”從高墻內的執法者到高原上的“服務員”,他始終秉持“為民守平安,為民謀幸福”的初心,把監獄民警的細致與堅韌,融入高原藏寨的每一件小事中。
翻開宋秉權的駐村日志,密密麻麻的記錄寫滿民生訴求:誰家屋頂漏雨、哪片耕地缺水、哪個孩子需要助學幫扶……他說:“駐村不僅是任務,更是責任。只有融入鄉村,才能讀懂村民的期盼。”清晨,他帶著村干部巡查村容;正午,與隊員下田查看青稞長勢;深夜,伏案整理“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微信群里,藏漢雙語交流熱火朝天;村活動室中,村民的笑臉越來越多。
從警徽閃耀到黨徽熠熠,宋秉權帶著監獄民警特有的紀律性與執行力,在鄉村振興一線開辟‘新戰場’。無論是調解矛盾時的剛柔并濟,還是落實政策時的雷厲風行,都彰顯著一名監獄民警的擔當。宋秉權說:“在高墻內,我們守護社會安寧;在鄉村里,我們播種幸福希望。為民服務的底色,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