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雅安市新型城鎮化的加快發展,曾經的主城區變為現在的老城區,大量老舊小區出現治理手段滯后、基礎設施破損、私搭亂建等諸多問題,雅安市雨城區主動適應城市基層治理新要求,堅持硬件改造+軟件提升“雙引擎”驅動,全面推進黨建引領老舊小區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提升,實現了“舊貌”到“新顏”的華麗轉身。
“三新”驅動硬件改造,老舊小區煥新亮相
堅持新思路、新機制、新辦法“三新”驅動,早謀劃、聚合力、攻難題,推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
新思路統籌抓謀劃
廣泛征求意見。深入277個老舊小區大院開展調研,召開業主代表座談會40余次,發放《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居民需求調查表》1100余份,收集水電氣線路老化、公共服務設施缺乏等5類21項600余條問題和建議。
精心組織設計。按照為民惠民、精準適用原則,制定《雨城區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及棚戶區三年改造規劃》,確定近期改造老舊小區46個,其中硬件設施完善類18個,人居環境提升類28個。將陽光苑小區、挺進路84號等4個小區作為2020年改造示范小區,以點帶面示范引領推動全區老舊小區改造。
新機制聚力抓推進
責任分工“清單化”。成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專項領導小組,明確住建、發改、民政、財政等部門職責,建立“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凝聚各方合力,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2019年社區、街道、區級部門三級協調解決增補照明設施1200余處,水電氣線路改造70余處,建設小區停車位200余個。
資金保障“多元化”。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共擔改造資金的機制。積極爭取專項資金,現已到位上級補助資金325.59萬元,申請專項債券資金900萬元。鼓勵群眾出資,東安明珠小區組織全體業主集資320余萬元,完成小區電梯更換。
新辦法攻堅抓提升
“適老化”改造,老小區更具“人情味”。充分考慮兒童、老年人、殘障人等特殊群體的使用需求,在110余個小區出入口進行無障礙化改造,在近70棟住宅樓梯設置輪椅輔助裝置,預留電梯加裝空間,營造高質量、無障礙宜居生活環境。
“智慧小區”建設,老房子彰顯“新活力”。植入“智慧小區”的理念,開展污水零直排、綠化景觀提升、安防設施健全、環境風貌提升“四大攻堅”行動。建立社區智能安防系統,在新安巷大院等開展智慧小區試點建設,基本實現城鄉“天網”全覆蓋、“雪亮”管重點。
“三進”助力軟件提升,小區治理提質增效
深化黨建引領小區治理“三進”模式,提升治理和服務能力,形成組織動員能力強、基層治理合力強、精準服務本領強的基層治理新常態。
組織覆蓋進小區
串聯治理全鏈條。建立老舊小區黨支部173個,吸納黨員近6000人。指導無物業管理小區成立自管委446個,同步建立53個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黨組織,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多方參與的小區綜合治理機制。
樹立黨員先鋒持續開展機關黨員“雙報到”活動。600余名機關黨員下沉到98個老舊小區;引導轄區老黨員和無職黨員亮身份、亮服務,50余名黨員擔任老舊小區樓棟長。
結對共建進小區
深化“聯包幫”活動。為148小區黨支部落實1個結對黨組織,明確1名聯系領導、1名兼職支部委員、1名黨建指導員,各級幫扶單位、街道社區派出志愿者服務5萬余次,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治理1060次,清掃面積達188萬平方米。
健全“雙向對接”機制。制定黨員、居民代表“事前提議+事中聽證+事后監督”的“大院議事會”制度,開通居民意見征集通道,設立意見征集箱110余個,創建社區微信平臺15個,定期梳理“需求清單”,結對黨組織主動認領,努力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
精準服務進小區
深化社會服務。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培育青青村社、青年志愿者協會、雨城希望公益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3家,承辦日間照料、護苗行動等社會項目10余個。
壯大志愿服務。塑造“580”志愿服務品牌,圍繞志愿服務“全天候”精細服務群眾8600余人、解決困難、問題40余個。常態開展法治宣傳進小區,邀請“三官一律”參與小區治理,小區矛盾糾紛發生率、調處率相比往年分別下降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