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雨城區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以“調活資源、調順關系、調出發展 ”為目標,將原184個村、22個社區調整為93個村、29個社區。為進一步鞏固改革成果,按照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村級建制調整和村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的相關要求,雨城區于7月啟動了村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工作。
在調整優化改革前,雨城區有村民小組1188個,常住人口少于100人的村民小組占比20.20%,年齡超過60歲的小組長占比21.89%,財政每年投入治理成本約712.80萬元。村民小組“空心化”、治理“成本高”、村民小組長年齡結構“不均衡”等問題較為突出,已不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嚴重阻礙和制約了城鄉基層治理工作的發展。
雨城區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村民小組調整優化與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的內在邏輯關系,通過調整優化改革,共設置村民小組690個,調減比例達41.92%。改革工作周密部署、精心組織、紀律嚴明、程序規范,過程透明、群眾認可,標志著雨城區優化鄉、村、組三級治理體系取得階段性成果。
因地制宜“抓落實”
雨城區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順向調整的基本原則,綜合考慮村民小組的歷史沿革、風俗習慣、情感歸屬、產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布局等實際,科學制訂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村民小組優化調整改革工作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量,不設定具體指標、不定減幅、不搞“一刀切”。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科學擬訂改革初步方案并專題討論,保證其科學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確保改革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本次優化改革共減少村民小組498個,其中“二合一”338個、“三合一”77個、“四合一”2個。調整后,村民小組平均戶籍人口從296人提升到509人、平均常住人口從414人提升到713人,村民小組“空心化”現象得到有效改善。
聚焦關切“保穩定”
雨城區準確把握“經濟利益關系不變、行政管理方式調整”的基本準則,將改革合理限定在“地理空間延展”和“管理幅度拓寬”范圍。及時開展各村民小組集體資產、債權債務清理,規范資產管理, 嚴明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確保改革政令暢通。充分調研摸排,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針對改革方案的公示、村民小組會議的召開等重要環節,細化工作步驟,密切關注輿情動向,及時收集社情民意,主動回應群眾關切,積極引導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參與支持改革,營造改革良好氛圍。全區共召開村民小組會議915次并全部形成有效決議,表決通過率達99.79%,改革后,共設置村民小組690個,村民小組平均幅員面積從0.90平方公里提升到1.55平方公里,經測算每年直接節約鄉村治理成本500余萬元。
落實政策“調活力”
村民小組是農村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雨城區始終延續“變好、向善、更優”的總體價值取向,嚴格堅持“三個不變”,即現有農村經濟格局和生產經營關系不變,現有農村“七權”不變、增量權益的原受益群體不變,充分調動鎮(街道)、村(組)等各方面的改革積極性,依法合理整合債權債務,努力提升居民群眾對改革工作的參與率。綜合考慮調減村民小組的個數和比例,由區財政給予鎮(街道)一次性獎補,直接用于調整優化改革和城鄉基層治理等有關支出。推行黨支部書記、黨小組長兼任村民小組長,鼓勵退役軍人、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等依法參選所在村民小組的小組長。調整后,村民小組長平均年齡從調整前的53周歲優化至48.5周歲,年齡在60歲以下的小組長占比86.81%,高中以上學歷上升比例約10%,其中新增35周歲以下30人、大專以上學歷15人,村民小組長年齡結構和學歷層次得進一步優化。
村民小組調整優化改革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具體路徑和必然選擇,是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的具象化表現,是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現實舉措,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改革的順利完成,充分凝聚了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進一步激發了基層治理的創新熱情和活力,有效改善了村民小組布局分散、治理成本高、經濟實力弱、難以形成集聚效益等突出問題。(李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