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雨城區草壩鎮香花村(原清溪村)蔬菜育苗基地,王才斌看著地里長勢喜人的芥菜苗,開始盤算著今年的收成。
“這片芥菜育苗基地,是今年9月村里與一家企業簽訂訂單協議后種植的,面積約8畝。這些芥菜苗是我自己培育的,免費分發給我們的村民種植,這幾天,已有不少村民前來移栽芥菜苗,預計這些芥菜苗可種160畝土地,現在栽種下去,3個月后預計將能收獲100多萬斤芥菜,按照與企業簽訂的合同,每斤芥菜收購價為0.22元,僅依靠芥菜這一項,今年村上可實現收入20多萬元。”王才斌說。
很難想象,正算著收入的王才斌幾年前還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不僅是村里的種植能手和致富帶頭人,而且還當上了村委會副主任。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王才斌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國家的扶貧好政策和自己的勤勞,一方面是自己年輕,也還算勤快,有著敢闖敢拼的勁,更重要的是通過國家扶貧政策的落實,改變了村里落后的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不僅得到了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還有鎮、村干部以及駐村工作隊的幫助。”王才斌說。
轉變思想觀念 發展養豬產業
王才斌是一名80后青年,家里共有6口人,年邁的父母身體不好,常年疾病纏身,無勞動能力,妻子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王才斌雖然年輕、勤勞,但由于沒有致富的路子和資金來源,全家6口人只能靠他一人打工維持生活,2014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地鎮、村干部以及駐村幫扶工作組多次到王才斌家走訪,在掌握了解實際情況后,便鼓勵王才斌發展能繁母豬養殖。一開始,他極力反對幫扶干部的建議,“當時聽到養豬,我很不理解,覺得養豬能有啥子出息嘛,而且我也沒有技術和本錢。”
為了讓王才斌轉變思想觀念,幫扶干部多次上門做他的思想工作,給他宣傳養豬產業發展前景以及相關扶持政策,還請來技術員為他講解養殖技術。在幫扶干部的真心幫助下,王才斌逐漸打消了顧慮,決定先向親戚朋友借錢養豬,小試身手。
說干就干,王才斌從親戚朋友那兒借到1萬元,買了4頭能繁母豬,一年下來,4頭能繁母豬產下了22頭豬仔,加上打工收入,2015年底,王才斌一家摘掉了“貧困帽”,小試身手嘗到了甜頭的王才斌下定決心認真搞好養殖業,增加投入,擴大養殖規模。
得益于國家扶貧產業政策的支持,2017年,王才斌申請了5萬元免息貸款,全身心投入養殖事業,認真鉆研養殖知識和技術,還主動向村里退休獸醫虛心討教養殖經驗,經過自己的辛苦勞動,不斷總結經驗,2017年年底,根據市場情況,出售生豬90頭,實現了純收入45000元。
“多虧黨的好政策和扶貧干部真心幫扶,我才能發展養豬產業。”懂得感恩的王才斌在2017年還帶動周邊30多戶農戶發展養豬,并得到了較好的收益。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 2019年養殖場實現了存欄400多頭豬。正當一家人對未來滿懷希望時,誰知天有不測風云,當年7月份的一天,他家喂的豬突發了高熱病,200多頭初生豬仔先后病死,損失十分慘重,幾年的辛苦付諸東流,命運再次將他推向了貧困的邊緣。
發展生態蔬菜種植 成為致富帶頭人
正當他滿心失落,不知該何去何從時,當地鎮、村、幫扶干部積極主動與王才斌溝通聯系,鼓勵他重拾信心,從頭再來。
看著同村的村民種番茄有了不錯的收成和收入,家里還供養兩個大學生。這讓王才斌有了發展生態蔬菜種植的想法,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村委會,村委會成員和幫扶干部積極為他協調了村里20多畝閑散土地,并為他爭取了2萬元的產業扶貧基金,有了土地和資金,沒有后顧之憂的王才斌開始忙著學習科學種植和管理技術,每天他起早貪黑,耐心學習、虛心請教,幾個月后,他很快掌握了熟練的種植技術,對蔬菜種植有了信心。敢于嘗試新產業的王才斌將20多畝土地全部種上了萵筍,三個月后,得到了不錯的收益。就這樣,生態蔬菜種植重新燃起了王才斌對未來的信心。
有了第一筆資金,王才斌繼續發展大棚蔬菜種植,新建了10余畝大棚基地,種植番茄、辣椒等蔬菜。
“10畝地的蔬菜大棚,全部種上了番茄和辣椒,番茄產量高,價格也好,1畝番茄有1萬多元的純收入,1畝辣椒有3千多元的純收入,當時掙了5萬多。” 王才斌說。
不少村民看到生態蔬菜種植帶來的效益和商機,大家也萌生了發展蔬菜種植產業的想法,紛紛向王才斌請教種植技術和知識,在他的帶動下,以村民閑置土地為依托,實現了生態蔬菜種植規模化發展。據了解,僅發展蔬菜產業一項, 2019年全村實現了收入60萬元。
今年5月,王才斌還被任命為香花村臨時村委會副主任。
“被任命為村委會副主任,也肩負了更多的責任。”王才斌說,“接下來,我想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生態蔬菜,擴大銷售渠道,讓我們村的蔬菜直接從菜地進超市、社區,讓消費者吃到放心菜,希望通過生態蔬菜產業的發展,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讓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好。”
(魏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