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
有人說,家是清晨廚房的粥,熱時是它,冷時也是它;家是一件雨衣,風里是它,雨里也是它;家是屋外大樹下的光陰,年少時是它,年邁時也是它。也有人說,家是倦鳥歸來的巢;是避風遮雨的港灣;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然而,為了雅安市重點民生項目工程九龍水庫的修建,有的人搬離了祖祖輩輩生活的老“家”;有的人每天不能按時回“家”,經常加班加點走村入戶開展工作,鞋都不知道磨壞了多少雙;有的人則長期不在“家”,吃住在工地,奮戰在工地,只為了工程能早一天建成......
今天,通過他們,了解九龍水庫建設背后的感人故事。
迎難而上 以情動人 把“不行”變“可行”
九龍水庫工程是四川省2012年開工建設的“10+2”大中型水利工程之一,該項目規劃涉及雨城區晏場鎮后經村建設征地總面積2278.54畝,搬遷人口118戶435人,拆除各類房屋面積33808.22平方米,零星樹木補償6258株。2013年,在深入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雅安市人大常委會提出將九龍水庫作為城區飲用水水源,新建引水管線工程列入災后重建規劃的建議并被采納。按照城市飲用水源地一級、二級水源保護要求,新增遷出移民205戶506人,實際涉及搬遷人口共323戶941人。
九龍水庫項目工程涉及搬遷的主要是晏場鎮(原嚴橋鎮)后經村的:河口組、蔡壩組、干膀子組、韓壩組。當村民聽說這個消息后,頓時“炸開了鍋”。“當時聽說要搬走,大家心里還是舍不得嘛,畢竟祖祖輩輩一直住在這里,又有林木要管護,是家也是根。”后經村干榜子組村民李興海說道。
為加快推進九龍水庫項目,雨城區從多個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多個工作組與晏場鎮、村組干部一起開展九龍水庫建設征地移民搬遷工作。
“征地搬遷工作被大家稱為天下第一難事,當時真的很難,剛開始很多村民都不愿搬下山。”晏場鎮黨委副書記徐偉說道:“大家對故土的熱愛、對家的情懷和對未來的不確定等等都成為他們不愿搬遷的原因。”
征地搬遷工作組入戶開展工作
“我們去宣傳政策,做思想工作,村民開始還是不理解,有個別的對我們工作組的態度也不好......”回憶起搬遷工作的點點滴滴,徐偉忍不住紅了眼眶,他說:“剛開始的時候有些村民不配合,更不允許工作人員進屋,我們就只能站在外面,下雨天淋著雨,出太陽就曬著,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為村民講政策、謀規劃,只希望他們能理解并支持九龍水庫的建設。”
作為后經村的村文書陳太燕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當時大的孩子在上小學,小的才兩歲多,孩子們每天鬧著要找媽媽,可是搬遷工作十分忙碌,抽不開身,家里人也不理解,還常常埋怨她,陳太燕也只能淚水往肚里咽:“每次看到家里的電話都不太敢接,肯定是孩子哭著找我了……但是沒辦法,當時時間緊,硬著頭皮也要干下去!過程是累,但結果值得!”
征地搬遷工作組的黨員干部實行“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迎難而上,多次組織征地搬遷群眾召開思想動員專題會;進村入戶召開田坎會、院壩會、堂屋會,作好思想動員,講解征地搬遷政策。經過工作組耐心細致的開展工作,終于,后經村村民思想通了、同意搬了……
九龍水庫管理所綜合協調科副科長賈智鐘,與同事們都參與了水庫征地搬遷相關工作,項目建設期間的酸甜苦辣他深有體會,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倒房”的那一刻。
“當時很多村民都哭了,我的眼眶也跟著紅了。人常說,故土難離。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一切要重新開始和適應,肯定有很多不便,但是為了支持重點項目建設,他們確實付出了很多……隨著倒房工作的結束,征地搬遷階段工作也基本結束了,這也為接下來整個工程的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賈智鐘說。
正是在后經村征地搬遷群眾、工作組以及九龍水庫項目的建設者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大家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環環相扣,圍繞著一個目標加快九龍水庫的建設,保證了項目工程如期完成。
搬入新家 開啟幸福新生活
走在后經村移民安置小區寬敞的道路上,耳邊不時傳來歡聲笑語;遠方青山如黛,紅黃相間的房屋整齊劃一,環境清靜怡然。這里每家每戶的裝修都十分精致,木質桌椅沉穩大氣,水墨壁畫意境盎然,一束鮮花、一盆綠植,這就是大多數人所向往的詩情畫意的生活了吧。
“這兒集中安置了115戶237人,其余都是自主分散安置。大家現在對生活還是比較滿意,可以說是夜不閉戶,鄰居之間經常串門,十分熱鬧。”徐偉笑著說道。
“徐書記,吃飯沒有,過來坐會兒不......”門口悠閑織著毛衣、逗著小孩兒聊天的阿姨們熱情相邀。記者跟著徐偉來到村民李遠林家中參觀。
“這間是我和老伴兒的房間,她最近去看孫子不在家。這間是兒子和兒媳的......這是我的陽臺,風景該是好嘛!”今年63歲的李遠林熱情地介紹著自己的新家。他笑著說:“自從搬下來后生活太便利了,不管是就醫還是交通、教育都方便,還給我們每家都規劃了一塊菜地,平時沒事兒的時候,就種種菜、養養花,再喊起老鄰居打打牌,感覺生活巴適得很!”喜愛音樂的他,還時不時在家敲敲架子鼓,彈彈電子琴,日子過得很舒心。
走進李興海家,家里的老人何順蘭正戴著眼鏡坐在窗邊納鞋墊,“要到冬天了,娃娃們平時工作忙注意不到這些,我就說給她們做個鞋墊,寒從腳起嘛。”何順蘭如是說道。 房間的客廳是歐式裝修風格,布局看起來很是洋氣。為了方便老人,李興海還在老人臥室也裝上了一個電視,何順蘭滿臉幸福地說:“我說不要,娃娃非要在我房間里裝臺電視,說啥睡覺前看會電視睡得香”。作為第一批同意搬遷的人,李興海說:“我太有體會了,就說這個路,以前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下山一趟來回開車都要兩、三個小時。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人都干凈清爽了”。
但李興海也提出了他的意見,“小區到地里路遠,平時上山管理林木太不方便了,希望政府部門能幫忙解決。”
只要老百姓住著開心舒服,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的努力就有意義”,后經村黨支部書記李興榮告訴記者,雖然前期搬遷確實很辛苦,但是看到村民搬下來后生活指數和幸福感明顯提高后,真的很有成就感。他說,這都離不開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以及庫區搬遷群眾的積極支持和配合,接下來將繼續做好搬遷后續工作。
規劃先行 后經與九龍水庫未來可期
九龍水庫于2014年6月開工建設,估算總投資33534萬元,設計總庫容1605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180米,多年平均供水總量為2027萬立方米,海拔1100多米,惠及人口約38.88萬,解決1.23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問題。這個歷時6年,凝聚2000多個日日夜夜,4個參建單位,1000多名建設者全部心血的水庫建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目前已基本完工,初步具備蓄水能力。
據了解,為滿足九龍水庫所在的晏場鎮后經村村民林業生產出行,下一步還將建設一條庫周公路,目前該項目正處于招投標階段。庫周公路包括韓壩線和河口線兩條公路,兩段總長4.136km,含橋梁5座,另新增防汛防火物資平臺11座及人行道6.37km。九龍水庫庫周公路建成后將與進場道路連接構成林場養護交通網,為村民生產出行和林木管護帶來極大便利,加快庫區周邊人民群眾的致富速度。
要想富,產業路。要讓搬遷村民過上更加穩定幸福的生活,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產業發展,固基本才能利長遠。晏場鎮政府和后經村將在繼續落實各項移民搬遷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穩固基礎產業,抓好長遠發展。聘請林農鄉土專家,為農戶提供林木種植示范和技術指導;通過強化信息發布,挖掘地域特色以及聯合周邊村鎮,將后經村打造成雨城綠色復合型產業發展道路上的新亮點。
記者手記
九龍水庫項目建設惠及民生,關系到雨城千家萬戶的飲水問題。在整個搬遷工作中,雨城區的黨員干部面對村民的不理解,迎難而上不放棄;后經村村民舍小“家”為大“家”,用實際行動支持項目建設;九龍水庫建設者們攻堅克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勁,歷時六年,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當九龍水庫甘甜的水通過城市管網匯入大家家中時,希望我們都能記得這些默默付出的“平民英雄”。
(陳澤睿 黃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