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之巔的青藏高原,慣食動物性食品的藏族同胞,需要用茶來幫助消化。從千里之外的雅安出發,一種植物,通過一條古道來到高原。植物的生命,為人的生命延續,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給了這條古道名字的,是一種叫茶樹的植物。
一條橫亙1300多年的古道,串起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傳奇天路。一千多年來,邊茶就像一條堅實的紐帶,把藏漢人民緊緊地連在一起。
時光飛逝。1300多年后這條古路逐漸被青苔和參天古木所掩蓋。但這條古道上的光陰和傳奇被打撈起來,在文旅產業遍地開花的雅安,綻放出新的光芒。
時光沉淀探尋古道秘密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帶茶入藏,茶葉成為高原上的寵兒。“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茶之一字,承載著高原群眾的喜愛。
與藏區毗鄰的四川雅安,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人工最早種茶的地方,不僅是我國重要的邊茶產地,也是川藏茶馬古道最大的茶葉物資源頭。
公元711年,吐蕃女政治家茨瑪類就向朝廷提出“以茶絲換馬貿易”的奏章,得到朝廷恩準,這便開啟了“茶馬互市”的先河。
公元782年,唐朝頒布了“榷茶制”,也就是茶葉由政府官方專賣的一種制度,實質上是當時政府“以茶治邊”的統治和財政措施。
一個產地,一個銷路,茶馬古道應運而生。
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走向——川青道(是川陜甘青道的簡稱)、滇藏道(云南至西藏)以及川藏道(四川到西藏)。
茶馬古道中最主要的就是東起雅安,西達西藏拉薩,直至通往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這條川藏茶馬古道。
這些古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變化,至今仍然在發揮積極作用,被學術界譽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傳播古道”。它們沿著河谷山脈,綿延萬里。
和絲綢之路一樣,承載著貿易往來的茶馬古道,在歷史的發展中,開始接受、容納和推動大西南各民族經濟商貿和文化宗教的發展,是一條和平之路、商貿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川茶進藏之路實則是一條“登天”之路。
根據記載,川藏茶馬古道有兩條路。一條從多營鎮出發經飛仙關到天全,然后翻越二郎山,這條路在茶馬古道的歷史上稱為川藏茶馬古道的小路。
另一條從雅安出發,經滎經翻大相嶺再走漢源清溪,這條路相對較寬,被成為稱為川藏茶馬古道官道,也俗稱“大路”。
不管是小路還是大路,川藏茶馬古道雅安至康定段是最艱辛的一段。因為道路崎嶇,這一段全部由人力運輸,也因此產生了一種特別的職業——背夫,也稱“背二哥”或“背子”“茶背子”。
腳下一雙鞋爪子、背上一個背夾子,手里捏著汗刮子……在雅安至康定的茶馬古道上,背夫跋山涉水,翻越大相嶺、飛越嶺、二郎山等,背著沉重的茶包子來到康定,交給茶商在那里進行交易。
對于歷史來說,這條路上寫滿了奇跡和傳奇。
文旅融合續寫古道傳奇
茶馬古道沿途,匯集了壯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對于許多人來說,他都代表了自己的夢想,高遠、恢宏、神圣、自由和浪漫。在這里,能親眼目睹、親身經歷這個星球上神秘和神奇的事情。
蒙頂,自古以來就是雅安茶葉的重要產地之一。
蒙頂山上,有一條起自雷動坪,直通天蓋寺,全長850米,有1456級石梯,清代詩人稱“云梯可登天”,因此得名“天梯”。天梯古道兩旁是郁郁蔥蔥的茶園,沿著天梯走到頂端,可以看到甘露靈泉院石牌坊。
牌坊右門上方的雙獅戲球浮雕常年為干,而左門上方的雙鳳朝陽浮雕和中門上方的龍鳳呈祥浮雕則常年為濕,又稱“陰陽石牌坊”,牌坊正面橫額為“西來法沬”、“一瓢甘露”、“蒙露聚龍”,字體古樸遒勁,這三幅題句,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精髓,是蒙頂山的一大瑰寶。
經過石牌坊,途徑甘露井,不遠處坐落于蒙頂主峰的五個小山峰之中的皇茶園中,由漢代甘露大師吳理真親植的七株茶樹,依舊生機勃勃。
據史料記載,從唐代開始在此采摘貢茶,專供皇室。宋孝宗淳熙十三(1186)年正式命名為“皇茶園”。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文人雅士被蒙頂山上一掬春所折服。如今,蒙頂山以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為主線,以豐富的文物古跡為基礎,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茶馬古道尋根之旅,蒙頂是重要一站。
古道蜿蜒,連通了山峰河川,也孕育出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
雨城區的明代義興茶號遺址、二仙橋、清代石梯子古道遺址;名山區的茶馬司、天梯古道;天全縣的邊茶官庫、唐代甘溪坡茶馬古道驛站遺址;蘆山縣的明代飛仙關南界牌坊及古道遺跡、宋代馬鞍腰古道及石刻;滎經縣的清代公興茶號舊址、清代重修大相嶺橋路碑;漢源縣的羊圈門古道遺址、二十四道拐古道遺址等等文物點位,匯聚成璀璨的茶馬古道文化。
這些古路遺跡,正在煥發文旅融合新魅力!
12月8日,雨城區草壩鎮合江村的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內,浮雕大師韓德雅正在為步游道上的茶馬古道浮雕圖進行最后的裝飾工作。
在名為藏茶古鎮的浮雕作品上,描繪了一副熱鬧的茶葉商貿場景。“這幅圖描繪的是背夫將茶葉背到漢源清溪和九襄的場景。”韓德雅說,正是因為茶馬古道的商貿往來,這條古路上誕生了諸多古鎮,積聚人氣,帶來商氣,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藏茶產業園中,游客接踵而至,看著漫山茶田,踩著“古道”前行,別做一番感觸。
穿越古今,這條背夫用雙腳踩出來的路,正吸引著游客,用雙腳丈量古道奇跡。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