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鄉風好,百姓安,國家穩。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雨城區晏場鎮團結村位于雨城區西南部,轄區村民504戶,2023人,5個村民小組。團結村是一個坐落在山中的寧靜小村莊,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基層治理,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注重自然環境、人居環境保護和民風民俗改造,整村推進“垃圾分類”、“廁所革命”及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如今的團結村已變成了人人稱贊的靚麗鄉村。
從0到100%,垃圾分類讓團結村美麗更宜居
走進團結村,雨后的清新空氣撲面而來,放眼望去,村莊干凈整潔,蜿蜒的村道串聯著家家戶戶,古樸的屋舍錯落有致,每隔一段距離還有顯眼的垃圾分類提示牌豎立在道路兩旁,一幅美麗文明和諧的新農村畫卷徐徐展開。
“我們搞垃圾分類有一段時間了,村里給每戶人都發了垃圾分類桶,專門請人回收處理。還組織了好多次培訓,剛開始,一群老年人咋都記不到,培訓的時候給我們開了好多‘小灶’,現在你看我分的好巴適嘛。”團結村三組村民吳明照告訴記者,自從實行垃圾分類以后,村里的整體環境有了極大地提升,不僅環境優美了,路面硬化后看著也干凈多了。
“以前村民的環保意識不強,所有垃圾都是直接扔進垃圾池,一些殘渣腐爛后味道非常大,十分影響村民生活及村莊形象。為此,我們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實行“戶分類、村收集、轉運”的模式。每家分發垃圾分類桶,加大清運力度,看到沒分類的就加強宣傳和提醒,大家都是鄰居也顧面子,一來二去,就都養成了分類的好習慣。”團結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徐雅蓉說。
自開展專項行動以來,團結村將垃圾分類寫入村規民約,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實行“戶長”制,培訓、指導村民進行分類;聘請保潔員加大道路保潔力度;實行獎懲機制,對清運不及時的進行罰款;組織專人清理道路兩旁雜物;拆除原有垃圾池,實行垃圾分類回收;購買垃圾處理設施,健全保潔體系。目前,團結村已配置一輛垃圾清運車;各村民小組均配備一名以上保潔員;通過教育、引導和監督,村民也已形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生活垃圾處理農戶覆蓋率達100%。
旱廁變新廁,戶廁改造讓“方便”更方便
來到吳光海家時,他正在清理衛生。今年,借著“廁所革命”的“東風”,他將家里的廁所休整了一番。明亮的廁所里,洗手臺、陶瓷蹲便器、淋浴器一應俱全,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吳光海孫子的“噩夢”。“以前哪兒來的廁所,就是‘茅斯’里面搭兩個板子,我們都習慣了,但是我們孫娃子回來都害怕,不敢去。”吳光海告訴記者,廁所革命不僅讓家里干凈衛生了,孫子也愛回來了。同時,政府的補貼也讓他感受到了滿滿的關懷,“現在政策太好了,兩個廁所原本要一萬多,政府補貼后我們只花了七千多,而且新廁所方便又安全,冬天洗澡再也不怕冷了,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了,這個錢花得值!”
同樣,吳明照家也進行了戶廁改造,他說:“沒想到國家還會補貼修廁所,這么好的事兒都讓我們遇到了,很高興。新的廁所不臭了,衛生也好“打整”,修了化糞池也不怕會污染環境,戶廁改造改得好!”
據了解,團結村于2018年整村推進“廁所革命”,村內建起了干凈衛生的公廁,制定了公廁管護制度,并由專人負責落實。同時,黨支部主動探索、積極引導農戶參與戶廁改造,整體參與率高,驗收成效良好,現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2019年團結村作為區級“廁所革命”現場會示范村,為全區其它鄉鎮和行政村分享經驗。
比學趕超爭第一,文明評選讓新風吹滿園
垃圾分類、廁所革命、環境整治......團結村不僅在“硬件”上苦下功夫,在鄉風文明上也毫不落后。
“我們每年都會開展衛生家庭、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調動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動員村民主動清潔房前屋后、維護公共環境、鄰里團結互助等。現在,大家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徐雅蓉說,評選活動中村民們比、學、趕、超,極大提升了團結村的村風,讓文明新風吹進了每一個團結村民的心田。
在團結村黨群服務中心,寬闊的壩子上建起了健身場所,衛生室、遠程教育設備、村民活動室、農家書屋等設施設備也都非常齊全。徐雅蓉告訴記者:“村里硬件、軟件設施已經全部配齊,健身場所都修了4處,好多老年人吃了飯就去鍛煉一會兒,擺擺龍門陣,幸福感滿滿。生活環境變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現在不管走到哪兒,老百姓都會說‘整得好’。”
在基層治理中,團結村始終踐行基層黨組織“突擊隊”的使命,自覺錘煉有能打硬仗、善打勝仗的本領,也營造了個個爭當精兵,爭立戰功的干事氛圍。經過努力,團結村先后獲得2016年區級四好村、2017年市級四好村、2018年省級四好村、區級共產黨員示范單位和2019年區先進黨組織等榮譽。
下一步,團結村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農旅融合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產業和集體經濟,鞏固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努力打造和諧、美麗、幸福的團結新家園。
(圖文:陳澤睿 黃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