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區是川西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生態階梯,氣候、地形多樣性賦予了雨城優越的生態稟賦和富集的旅游資源。雨城區將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作為后疫情時代旅游業重振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抓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標準打造成渝地區生態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
釋放“生態優勢”構建融合發展版圖
雨城,是世界上的三大多雨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雨”命名的城市。境內年平均氣溫16.2℃,森林覆蓋率達74.21%,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為世界頂級水平。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將“生態”二字貫穿創建工作始終,以“一核+兩線+兩翼+多點”全域旅游發展框架為支撐,致力打造 “雨城旅游生態圈”。
用活“兩張王牌”打造特色文旅精品
深入挖掘大熊貓和茶馬古道文化兩大世界級主題旅游資源。全球最大的大熊貓半散放式研究繁育基地坐落于碧峰峽國家5A級旅游景區,基地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占全球圈養總數的60%。以雨城上里古鎮為起點的川藏線茶馬古道堪稱“世界級的旅游絕品”,圍繞“兩大品牌”精心推出“2+5+3”旅游產品。
堅持“四創聯動”聚焦提升精準發力
雨城堅持把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和“創城”“創衛”“創名”結合起來,凝聚市、區、涉旅經營戶、景區景點、市民“五方”力量,聚焦提升精準發力。
完善體制機制。成立以黨政一把手為雙組長的創建領導小組,修編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9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資金達到5000萬元,制定出臺10余項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系列政策,加大目標考核權重,文化旅游產業考核占比達到6%以上。
優化旅游配套。川藏鐵路成雅段建成通車,五條高速通達雨城,納入成都“1小時經濟圈”,建設旅游風景道2條20余公里,涉旅市場主體超過10000家,建立旅游三級咨詢服務網絡74個,新建改造旅游廁所118座,其中A級旅游廁所31座,3A級旅游廁所11座,建立旅游大數據中心和應急指揮平臺,打造特色街區5條,開展涉旅培訓40余次,5000余人次。
打造營銷矩陣。召開上海、重慶、成都等專題推介會40余場,刊登旅游宣傳1600余篇,主辦藏茶文化旅游節、年豬節等文旅品牌活動53個,開展區域合作10余次。成功創建碧峰峽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國家級文旅品牌37個,天府旅游名縣等省級文旅品牌157個。
創新示范引領 助推跨越發展
八大創新舉措助力全域提升。制定《支持文化旅游發展二十一條措施》,預留建設用地指標1500畝優先保障文旅用地;在鄉鎮實行點狀供地,全力支持民宿發展; 優化志愿服務隊伍,培訓社區干部基本達專業導游水平,喊響“我是市民,我是導游”口號; 加強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成立文旅專家智庫; 探索景區與群眾“扶持幫扶”發展和鄉村“景村一體”發展新模式,成立 “農家樂合作社”等,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科學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形式發展云臺藝術民宿集群,吸引游客年均5萬人次以上,形成了“藝術家+工作室+基地+旅游”產學研游的發展模式;創新設立旅游法庭、旅游工商、旅游警察為游客保駕護航;優化營商環境,成立“雨城區重點投資項目代辦中心”,持續推進海子山、碧峰峽森林康養等省市重大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