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雨城區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民生工程”,發揚工匠精神,狠下繡花功夫,鉚足干勁、撲下身子、真抓實干。貧困人口數量從2014年建檔立卡的11705人減少到0,貧困發生率由6.5%降至0,實現3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扶貧資金增強脫貧保障能力
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既是脫貧攻堅戰的“保障錢”,也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十三五”期間,中央、省、市、區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256億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84個,主要用于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貧困村產業發展水平和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
發展特色產業脫貧
充分發揮農業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扎實推進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多措并舉,通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強勢“輸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村、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的健全完善,促進貧困戶持續發展致富奔康。
加強組織領導,制定脫貧規劃。根據省、市、區脫貧攻堅部署,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產業”的扶貧要求,通過深入貧困村調查研究,立足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產業優勢等,制定了《雨城區現代農業扶貧專項方案》、《雨城區農業產業扶貧計劃》、《雨城區“十三五”農業特色產業精準脫貧實施規劃》等。
夯實產業扶貧,奠定脫貧基礎。按因地制宜、政策引導、應調盡調原則,積極鼓勵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15年-2019年,雨城區整合災后重建農業產業發展資金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發展等項目資金1373.69萬元,累計在全區38個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新發展農業產業19289.45畝。2020年持續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廣泛宣傳動員與調查摸底,全區196戶貧困農戶計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374.15余畝,主要發展茶葉、翠冠梨、脆紅李等。
依托產業扶持基金,增添脫貧動力。開展脫貧攻堅以來,雨城區政府安排全區38個貧困村農業產業扶持基金共計2000萬元,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村電商、農旅結合等產業業態提供啟動等。截至目前,全區38個貧困村農業產業扶持基金已使用累計1662.8萬元,農業產業扶持基金累計使用率達83.1%,其中:貧困戶借款累計借款84.1萬元、發展村集體經濟1578.7萬元。
引導勞務輸出脫貧
2014年以來,雨城區始終把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作為抓實就業扶貧的一項核心關鍵工作扭住不放、多措并舉、全面發力,取得了顯著的助推脫貧實效。
組織各鎮(街道辦)精準摸排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底數,逐戶逐人建立“貧困家庭摸底調查表”、“就業幫扶明白卡”,并進行歸檔管理,做到全程跟蹤服務管理。建立和完善就業崗位信息數據庫,廣泛收集縣內外就業崗位信息并及時更新,根據貧困勞動力就業需求,組織貧困勞動力開展“一對一”就業推薦工作。目前,全區359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實現就業5031人,其中:區內轉移就業3193人,區外省內轉移就業1033人,省外轉移就業805人,務農6015人,公益性崗位安置617人。
開展烹飪技術培訓抓實技能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原則,逐村逐戶逐人對貧困勞動力培訓需求詳細調查摸底,建立完善實名制培訓需求登記臺賬,全力提高培訓的精準性。結合我區重點產業和各鎮(街)、村(社)產業特點,科學制定培訓方案和計劃,量身定做成培訓“菜單”,由培訓對象按需“點菜”,通過小班額、多班次、多層次開展竹編、制茶、家政、烹飪、縫紉等技能培訓,確保貧困家庭中符合培訓條件的勞動力全部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至少有1名勞動力掌握1門實用技術。
生態保護脫貧
全面推進精準扶貧,保證脫貧不返貧,雨城區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培育“百億林竹產業”為目標,聚焦“四川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創建,加強生態建設,努力建立精準扶貧長效機制。
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完成國有林管護14.89萬畝、集體國家級重點公益林管護7.08萬畝、集體和個人天然林商品林管護6.59萬畝、退耕還林管護21.62萬畝,2020年,全區森林面積凈增3288畝、達到1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4.96%,森林蓄積增長29.6萬立方米、達到651萬立方米,森林效益持續提升。
項目向貧困村傾斜。自2016年起,通過中央造林、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等項目,整合資金近1400萬元,在貧困村發展油茶、雷竹、藤椒等近2萬畝,修建林區公路800.03公里。培育優質林竹及森林產品。截至2020年底,建成以柳杉、杉木為主的木質原料林基地34.7萬畝,以慈竹、綿竹為主的竹林基地12.7萬畝,發展楨楠、紅豆杉等珍稀珍貴基地1.4萬畝,木本中藥材和林下中藥材基地0.76萬畝,林業資源供給能力有效增強。
著力加強教育脫貧
近年來,雨城區堅持把扶智作為脫貧攻堅關鍵舉措,強化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聯保機制,全面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嚴格落實教育扶貧工作責任,整合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優化校園育人環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貧困學生接受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充分利用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做好學生學籍變更及學段學籍銜接,做好貧困學生及其家長的思想工作,增強貧困學生及其家長接受教育的內生動力。2020年秋季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968人,入學率達到100%。各級財政投入資金2157.1萬元繼續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免除學雜費,受益學生27080人次。救助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3586人次,打卡發放538.07萬元。
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
通過開展衛生計生扶貧“五大行動”,實施“十免四補助”,切實減輕貧困人口治療疾病經濟負擔,助推貧困人口恢復勞動力、脫貧增收,防止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建檔立卡人員100%參保,基本醫療有保障。
截至目前,雨城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為11070人,已參加城鎮職工醫保268人,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并代繳第一檔個人繳費10802人,基本醫保參保率為100%,財政代繳范圍覆蓋率100%,雅安市大病醫療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一體繳費,大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動態新增參保人員及時完成核查并參保代繳,做到了精準扶貧人員應保盡保。通過以上綜合措施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和慢性病門診維持治療醫療費用個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9%以內。對罹患25種大病患者,進一步減輕其個人醫療費用負擔,確保個人支付占比控制在醫療總費用的6%以內。
實行農村最低社會保障制度兜底脫貧
作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重要舉措,兜底保障擔負著脫貧攻堅的底線任務,是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的最后防線,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通過這項制度,“兜”住最困難群體,“保”住最基本生活,關系到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如期完成,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整體水平。同樣,兜底保障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制度安排。兜底保障不僅是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的必要舉措,也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安排。目前全區133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14年以來累計支出農村低保資金5475.61萬元,切實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
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
為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加快脫貧,助力我區打好打贏扶貧攻堅戰,早日全面實現小康,雨城區工商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上級工商聯組織指導下,區級各部門的配合協調下,于2016年1月正式啟動實施“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搭建社會扶貧參與平臺,廣泛動員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建立了村企結對幫扶的有效扶貧幫扶機制,促進了政府扶貧與社會力量扶貧的有機結合,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為我區打贏扶貧攻堅戰,早日全面實現小康,確保“人脫貧、村摘帽、達四好、同奔康”做出了積極貢獻。
部門聯動,保障幫扶行動順利開展。成立了“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為“萬企幫萬村行動”行動開展奠定堅實組織保障基礎。組織召開了“雨城區企業結對幫扶座談會”和“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動員會,促成了我區38個貧困村與38家民營企業結對,并一一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書。
強化指導,推動幫扶行動見實效。積極引導會員企業開展捐助扶貧、產業扶貧、商貿扶貧、醫療扶貧等活動,幫扶企業開展油茶種植、蘑菇種植、綠茶種植、家禽養殖、奶牛養殖等覆蓋貧困戶500余戶,投入資金80余萬元;開展茶葉種植、竹子種植和奶牛養殖技術培訓和殘疾人職業技術培訓30余期,培訓3000多人次;就業吸納貧困戶,解決就業300多人;通過搭建電商平臺銷售貧困村農產品80余萬元;救濟貧困、捐資助學等投入90余萬元,幫助學生、困難群眾400余人次,有效解決因病致貧、因學返貧貧困家庭實際困難;提供便民醫療服務1500人次。
(雨城區扶貧開發局 雨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