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蒙蒙亮,雨城區康藏路批發市場的一家店內,郝子霞早已在忙碌著。“老板娘,再幫我稱點花椒面。”店里的常客老周又來進貨了,從開業開始老周便一直在楊增友家拿貨,“東西確實好,價格也便宜,關鍵是他們兩口子會做生意,又能干,他們都掙不到錢哪個掙得到嘛”老周對楊增友夫婦稱贊連連。
楊增友、郝子霞夫妻倆互相扶持共同成立了雅安市興和豐商貿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糧油批發,目前公司有8個廠房,20余輛車,35名員工(均為當地農民工),“每年發工資都要幾百萬”楊增友說。雖然現在生意越做越大,但年輕時的楊增友可吃盡了苦頭。
“一沒本錢二沒技術,能發展到今天,全靠家人和顧客的支持。”楊增友說,農村出身的他,人生第一筆啟動資金是父母賣菜掙得錢,不多,但父母的支持讓他斗志滿滿。奈何創業開銷太大,他只能四處借錢周轉,但那個時候的楊增友只是別人眼中擺攤兒的窮小伙,都怕錢借出去“打了水漂”。“有位打過幾次交道的老先生知道我有困難借了一萬塊給我”,拿著這筆錢,楊增友的手都在顫抖,內心的感動讓他發誓“一定要成功,總有一天要還上這份情。
“那段時間他是真的辛苦,起早貪黑。”妻子郝子霞說,創業初期楊增友每天天不亮便開著那輛破舊的二手面包車往各個區縣送貨,往往到達最后一個送貨點時,天都已經黑了,時間一長,村里的人一到晚上聽著車子的聲音就知道楊增友又來送貨了,都會調侃道:“夜襲隊的又來了......”。不僅如此,郝子霞還告訴記者,在一次機器故障中,楊增友不小心壓斷了手指,但剛做完手術的他擔心家里生意忙不過來,剛下手術臺就趕回了店里。
而在楊增友眼里,妻子遠比自己辛苦,“我那個時候就送貨嘛,但她在家又要守鋪子,還要做家務、輔導兒子學習,比我操的心多了,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能娶到這么好的老婆真的是我的福分。”楊增友自豪地說。
如今,楊增友的公司越做越大,但他時刻不忘創業路上每一位伸出援手的“恩人”,他告訴自己:“對我們好的人都是上天賜的禮物。別人溫暖了我,我也要將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經歷過顛簸,體會過名利,楊增友收獲了豁達的人生觀。作為一名黨員,他也更想將自己的光和熱傳遞給別人,為此他積極聯系社區和老年協會,經常免費向老年人發放愛心券,贈送衛生紙、醬油、面條等生活用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武漢一線疫區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當了解到武漢生活物資緊缺時,楊增友主動聯系四川省完美春天公益慈善促進會,捐贈了5.5噸價值約6萬元的方便面并親自送往成都,周圍鄰居聽說這個消息后紛紛主動幫助楊增友搬貨、裝車。
不僅如此,當聽說雨城區人社局在雅安汽車東站設立的農民工志愿服務驛站正在募集愛心物資時,楊增友又立即作出回應,緊急籌集了一批愛心物資,并冒著嚴寒駕駛私家車將捐贈物資送至汽車東站。
楊增友的舉動不僅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也深深地溫暖了員工高志剛。高志剛今年49歲,家里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因經營不善家里的面店倒閉,唯一的收入來源沒了,高志剛變得一蹶不振,常去面店吃飯的楊增友知道后主動找到高志剛鼓勵他振作起來,并將他招入公司。“真的特別感謝楊總,現在工作穩定了,工資也高,一個月好幾千,娃娃讀書也不愁了,不好好干都對不起他的幫助。”高志剛感激的說道。
正在點貨的彭玲告訴記者,“楊總是我見過最負責任的老板。”她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公司接連出了三次車禍,已是負債累累的楊增友,愣是東拼西湊了十多萬補償給受傷需要靜養一年的員工。
“他是家里的頂梁柱,一年都不能掙錢,咋過的下去嘛。”楊增友說,同樣是一家之主,他十分理解撐起一個家的“難”,所以他寧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員工為生活所困。
點點滴滴地付出,都被大家看在眼里。2019年,楊增友擔任多營鎮上壩村團支部書記;同年12月,他被推選為多營鎮第18屆人大代表;2020年,當選為雅安慈善總會理事;今年初他又被推選為多營鎮多營社區紀委委員。楊增友告訴記者,大家對他的信任是他最大的動力,但他并不滿足于現狀,他還想盡更大的力幫助更多的人,履行自己作為一名黨員的光榮使命。他計劃將公司收入的百分之一納入慈善基金會,并進一步通過自身行動輻射更多的人以行動回報社會!
(黃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