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講到。勞動模范作為時代領跑者,在黨史學習教育背景下,用自己的勞動,在黨和國家歷史上寫下絢麗的篇章。在雨城區,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平凡書寫不凡。
鐫刻在骨子里的黨性
馬明春1976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后,馬明春和戰友們在隆隆炮聲中率先強渡紅河。戰爭結束后,馬明春退伍后回到家鄉,擔任上里鎮共和村民兵連長兼任八組組長,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任職26年期間,他始終堅持黨的原則,堅持做人民的公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任勞任怨,廉潔奉公,帶領村兩委發展村集體經濟,大力改善本村基礎設施條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利用本村資源,發展茶葉產業。退任后的馬明春仍然發揮黨員帶頭作用,新冠疫情期間主動響應國家防疫政策,勸說鄉親配合工作,挨家挨戶宣傳防疫知識;森林防火期間,爭做進山入口卡點值守志愿者,戴上紅袖標,守住森林防火防線;雅安8.11洪災身先士卒參加志愿隊,排查險情、保護群眾的財產安全。受邀為鎮政府、鎮派出所、區政法委講黨史、講紅色故事,用自己樸素的語言、真實的經歷,給大家呈現當年的紅色故事,帶頭開展紅色教育。
人民選我當代表 我當代表為人民
作為雨城區唯一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庹慶明一直在“兩會”期間為雨城發聲,從人民群眾出發,認真履行代表職責,提出了一個個惠及民生的議案和建議。同時積極當起“兩會”精神的宣講者、實踐者、推動者,第一時間將兩會精神傳遞給家鄉群眾。從事教育行業已經有30個年頭的庹慶明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熱心公益,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除了積極建言獻策,庹慶明還用行動書寫著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為了幫助張碗村農戶將滯銷的農副產品銷售出去,動員學校老師購買張碗村農產品,幫農戶解決了產品滯銷的問題,盡心盡力做好群眾的“代言人”。
泥腿專家上山下鄉 解果農難題受歡迎
今年57歲的葉志忠老師是雨城區農業農村局果樹專業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員,更是一名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的優秀共產黨員。他憑著對農業工作的滿腔熱情,常常深入一線,采取“課堂系統講+田間手把手式教學實訓”的方式,到田到戶開展果樹管護培訓,真正展現了一心向黨的革命熱忱和干事創業的工作激情。無論是一戶人還是一個村,只要有需求,即使是田間泥濘,細雨蒙蒙,抑或是烈日炎炎,更或疫情期間,葉志忠總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反復講反復操作講解。他還鼓勵群眾積極發展果樹與蔬菜高效套種,發展林下養雞等新型農業模式,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真正實現講給群眾聽、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成為脫貧攻堅的推動者。
“重傷”不下火線 爭分奪秒揚正義
雨城區法院內,民商事審判團隊的員額法官張曦正仔細翻閱著案卷,目光如炬,面色威嚴,右手執筆,不時勾畫記錄著案件的關鍵點。很難想象,這位嚴謹認真、忘我工作的法官已與尿毒癥抗爭了4年,日常需要通過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面對病痛折磨,張曦顯得云淡風輕,他從未因為自身病情降低審判的標準和工作的強度。他將經手的每一個案件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和對得起自己良心拷問的鐵案,正是秉持這一理念,張曦善打主動仗,敢啃硬骨頭。先后在刑庭、執行局、對巖法庭、民庭等多個崗位從事審判工作的他,近四年,審結案件616件,結案率100%。“把有限的時間留給最熱愛的審判事業,把更多的精力留給案件的審理,把更多的關愛留給案件當事人。”張曦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雨城區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