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劉冬瓊的人,都說她身上有一股親勁;了解劉冬瓊的人,都說她身上有一股韌勁;熟悉劉冬瓊的人,都說她身上有一股拼勁。艱苦的成長環境,2年的偏遠鄉鎮掛職鍛煉,多年的法官之路,鍛造了她堅毅的品格,辦案的篤定,為民的親和,性格的質樸,法官的操守。
帶著感恩的心去工作,讓司法更有溫度
劉冬瓊出生在三臺縣農村,家中有父母、哥哥,家庭收入主要靠父親一人常年在外務工。因為經濟條件的原因她長期寄住在親戚家,盡管這樣,她從小學習成績優異,通過助學貸款成功地完成了大學學業。參加工作后,她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投入到工作中,她就像是一道暖陽,給周圍的人和事以溫暖,也感染著周圍的人更加熱愛、珍惜生活。
艱辛的成長經歷,使得她在辦案的時候,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總能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考慮。記得她在辦理樂某某訴某公司勞務合同一案時,原告作為農民工為該公司完成了其承建小區的部分防水勞務,工程完工后勞務費一直拿不到。翻開卷宗,她自然地想到兒時,年末父親討要工錢無果的情形,體會到和自己父親有相同經歷的農民工的無奈和不易。考慮到原告的認知水平,她幾次到小區細致地調查,才做出最后的判決,保證原告如額拿到勞務費。事后,她耐心細致地提醒當事人今后務工該注意的事項。她希望通過自己多一點點努力,讓心中的正義“飛入尋常百姓家”。
帶著母親的囑托堅持工作,讓司法更有力度
在 2019年6月單位組織的體檢中,劉冬瓊檢查出甲狀腺結節,她并沒有當回事,依然忙著手上的工作。10月按醫囑在華西醫院復檢,經過進一步的診斷,系甲狀腺左葉乳頭狀癌,需要手術切除。可那時候是繁簡分流試行駛入正軌初見成效,總結經驗進行推廣的關鍵節點,各項工作紛繁復雜,為不影響法院整體案件質效,她毅然決定先暫時將手中的工作捋順,再去治療。劉冬瓊所在的簡案團隊3名法官、3名輔助人員,辦理了全院70%的民事案件,案件辦理節奏快,平均審理天數都在30天以內。每天開庭、寫文書、接待當事人、調解…時間在簡案這個團隊里變得縮了水,總感覺不夠用。在這樣忙碌的工作情況下,讓人忘記眼前這個人是兩個幼兒的母親,忘記眼前這個人是急待做手術的病人。她將診療單放到了辦公桌的最底層,卻將案件卷宗放在了最上面,一頭又扎進了卷宗中。
天有不測風云,2019年12月,正準備接受治療的劉冬瓊接到了噩耗,遠赴新疆務工的母親,突然昏迷住進了烏魯木齊市人民醫院的重癥監護室,每日一兩萬元的巨額花費,這對靠打工掙血汗錢的父母來說,難以承擔,醫療費用重擔落在她的肩上。此時此刻,她不能到母親身邊照顧,白天,依舊照常開庭,接待當事人,寫裁判文書……晚上,與哥哥視頻了解母親在重癥監護室的情況,關注母親是否脫離生命危險。整整9天,她緊繃著神經終于等來電話那頭傳來母親從ICU病房轉入普通病房的好消息。
同一辦公室的鄧法官回憶說:那段時間,對冬瓊來說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們從她眼睛里的紅血絲、明顯黯沉的臉色、眉宇間的焦慮都看得出她頂著巨大的壓力。我們讓她將手上的案子交給我們來辦理,她只微微一笑,說處理完自己手里的案件才能安心去做手術。我們知道她是寄情于工作中,用另一種形式履行對她母親的承諾。事后,問她當時什么心情,她說:“其實我也沒有想那么多,母親之前就經常叮囑我:要記住自己是農家的閨女,要想到老百姓的苦、老百姓的難,把老百姓的事辦好,我們就放心了!”我們都被她感動了。
劉冬瓊是工作中的辦案能手,又是生活中的“高情商”,她兼顧多責,但能扛得來;她角色轉換,但能應得來。她的大兒子4歲多,小女兒不足2歲,在滎經縣家中由丈夫及公婆照看,丈夫對她小小的“要求”是每個周末能回來陪家人,外加一定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但今年新冠疫情暴發時,她又一次對家人“爽約”,毅然回到工作崗位,對于工作,對于事業,對于群眾,她永遠重諾守時,雷厲風行。
這就是她,一個堅毅、陽光,充滿正能量的好法官!一個善良、溫暖,胸懷大愛的好母親、知心人!一個懂事、聽話,孝順父母的好閨女!為了共產黨員的初心,為了人民法官的使命,她孜孜不倦,一路前行,只為追隨理想信念的那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