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來,與法律的結緣像初戀一般讓我銘記。出生于八十年代的我,因為一部電視劇《紅十字方隊》而從小心存了一個正義夢想,立志要當一名警察。高中以后,因為身高的原因我無法報考警校。然內心的夢想之光并未熄滅。高考填報志愿,我放棄了父母希望我學習文學的志向,填報了法學專業。我的法律生涯至此起航。
十年寒窗苦讀,踏入法學院大門的那張稚氣的臉龐,至今讓我記憶猶新。而如今,已是我從法學院畢業的第十個年頭,雖然我仍舊還是法律這片汪洋中的一滴水。但是我明白知識不僅是法條,思維就像線條,而意志有時候就像面條一樣軟弱,于是我讀哲學、讀歷史、也讀文學,我希望自己能夠樹立基本的人文修養,對正義和公平樹立基本的感知能力,在內心深處,養浩然正氣。就像梭羅所說:“首先要讀最好的書,以免來不及將他讀完”,我會在課余反復讀一些法社會學的書,如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我用一年時間精讀一本法理學,那就是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我也讀一些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既學習經濟學基礎,也感知斯密的思辨和體溫,領略他的語調和修辭手法。在不斷的閱讀中,我漸漸發現學無止境,在知識的海洋中,自己是多么渺小,而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法律人,還任重道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年也是我進入司法系統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我深深感受到司法如“稻草人”般的困境,正像清華大學教授張建偉先生在他的著作《法律稻草人》序言中所寫到的那樣,現在的司法實踐中:“人們遇到困難既求助于司法,也對司法心存疑慮,他們將希望寄托于明君、賢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們的好運氣。” 正如莎士比亞所語:“吾人不可將法律制成嚇鴉之物,豎起它來只為恐嚇攘食之鳥。”一個國家或者社會,若法律無權威,司法無公信,正當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門,自由便為群盜隨來隨攫走矣。
于是,在法律之路上越行越發現自己肩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義”,不只是公正的審理每一個案件,如果公正的審判是法律人的骨血的話,那我們還肩負著讓公正的靈魂注入每一個人民群眾的骨血中的義務。讓司法公信、法律權威像每日飲水、每刻呼吸那般自然。在這一過程中,會有失望、會有痛苦、會有困惑,甚至會有眼淚……但這就是法律匠人錘煉技藝的含義。
是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路櫛風沐雨,我輩還將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