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山區法院工業園區法庭成功調處一起因調地糾紛積怨長達36年進而引發的健康權糾紛案件,原被告雙方握手言和,被告當場履行給付義務,真正做到案結事了。
原告趙某和被告廖某某系同村村民,兩家人從1986年開始就因調地一事產生過數次摩擦,后兩家在2013年完成土地調換,但是嫌隙日深。2022年1月,因原告砍了調換后土地上的一顆麻柳樹,雙方再次發生糾紛,原告遂邀請村民小組組長一起前往被告家協商,在協商期間雙方爭吵升級發生打架,原告被打因此受傷住院5天,出院后一紙訴狀起訴到法院要求被告賠償損失。
案件受理后,原被告矛盾尖銳,態度堅決,在庭審中拒絕調解。但承辦法官考慮到雙方作為同村村民,調換后土地相近,且積怨長達36年,直接判決雖能解決此次糾紛,但可能導致兩家矛盾進一步激化。于是,承辦法官決定深入群眾,到糾紛發生地實地走訪,為打通案結事了的“最后一公里”而努力。在講清法理的同時兼顧情理勸導,雖第一次調解因原告態度堅決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未成功,但此時雙方態度已經有所軟化,特別是被告釋放了解紛的信號,于是承辦法官打鐵趁熱,組織雙方進行第二次調解。在第一次調解的基礎上,承辦法官從糾紛源頭“細細講”,從鄉風文明“動情講”,從糾紛本身“依法講”。最終,糾紛圓滿解決,被告不僅當場支付賠償款,雙方還承諾以后不再因此發生新的糾紛。
今后,名山區法院將進一步推動糾紛解決方式的能動化、專業化、多元化,打通案結事了的“最后一公里”,從就案辦案到從根源上化解矛盾糾紛,從坐堂辦案到下沉調解,從“單打獨斗”到“眾人拾柴”,不斷增強糾紛解決的效率,降低解紛成本,讓司法辦案有力度、有速度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