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古語】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春秋《老子?第五十四章》)
【譯文】修德到自身,他的品德必然純真;修德到家庭,他的品德就富余;修德到鄉里,他的品德就寬廣;修德到邦國,他的品德就豐厚;修德到天下,他的品德就普惠天下萬民。
【隨解】我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自身道德的養成。在老子看來,“德”應該從自身修養開始,然后逐步擴展到修家、修鄉、修國、修天下,著重強調個人德行的漸次展開,從修身到修天下,使個人德行普及天下萬民。清代鄭板橋有個經典楹聯:“種十里名花何如種德,修萬間廣廈不若修身。”強調的也是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輕諾必寡信
【古語】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春秋《老子?第六十三章》)
【譯文】輕易做出承諾必然缺乏誠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來必定困難重重。
【隨解】關于誠實守信,古圣賢哲多有闡述。孔子認為“民無信不立”。孟子說:“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荀子認為“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莊子也極重誠信:“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韓非子則認為“巧詐不如拙誠”。一個人要想在社會立足,干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具有誠實守信的品德。一個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糊弄國家與社會,騙取榮譽與報酬的人,是要遭人唾罵的。誠實守信是一種社會公德,是社會對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為政者必備的道德操守。
君子以身戴行
【古語】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戰國《墨子?修身》)
【譯文】善不發自內心就不能長久,德行不從自身辨明就不能堅定貫徹,名聲不會輕易得到,樹立名聲不能巧取,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
【隨解】這段話告誡人們要誠實做人,踏實做事,言行合一,投機取巧可能成功一時,絕難成就一世,做人要心存仁念,腳踏實地。相對于現實生活中些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行為,墨子的這段話今天看來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形不正者,德不來
【古語】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充不美,則心不得,行不正,則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戰國《管子?心術下》)
【譯文】行為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心不精明的人,是因為心未治好。......內心不美,則心意不安;行為不正,則眾人不服。所以圣人要像天一樣,沒有私心遮蓋什么;像地一樣,沒有私心承載什么。私欲,是亂天下的根源。
【隨解】類似的論述還有很多,西漢劉向在《戰國策》中說:“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唐朝羅隱說:“不患無位,而患德之個修。”宋代王安石所說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就是這個道理。立身人,以德為本。品德是黨性的基礎,黨性是德的升華,德正事業興,德厚根基深。對黨員干部來講,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僅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風氣的導向和引領。唯有始終堅守道德,做人以德為本,做事以德為據,做官以德為重,才能擁有長久的坦蕩與充實,“共產黨員”這個稱號的分量才會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越來越重。
(摘自《廉政教育古今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