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區法院深入貫徹“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多措并舉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引導群眾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讓司法宣傳成為法院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是著力牽好青少年普法宣傳這個“牛鼻子”。大力開展校園法治教育工作。選派5名法官和3名法官助理分別擔任名山區4所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常態化深入轄區中小學進行法治宣講,對學生、教師開展全方位普法。創新法治進校園宣傳模式。將被動的宣教模式轉換為師生直接參與宣教模式,通過將真實案例改編成生動故事、師生共同參與有趣的互動游戲、親身體驗模擬法庭真實的“庭審”現場等理論+實踐”的方式,將預防校園欺凌與禁毒法治宣傳相結合。截止目前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5次,發放法治宣傳資料1000余份,吸引師生800余人參加。
二是抓好專項普法宣傳這個“壓艙石”。大力推動陽光司法。舉辦法院“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群眾走進法院視察座談、旁聽庭審、見證執行,一體化推進執法辦案和法治宣傳16次。秉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理念,打通企業司法服務“最后一公里”。開展普法進企業、進園區活動40余次,積極履行人民法院助企紓困解難職責,院長帶隊走訪雅安蜀天物流有限公司、四川天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轄區內重點企業開展普法宣講。轉變司法理念,針對涉案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深入探討研究,制發法治體檢報告2份,提出法律建議18條,發出司法建議2份。
三是強化“家門口”普法宣傳這個好制度。與鄉鎮黨委政府簽訂《關于深化基層治理服務鄉村振興的框架協議》,在鄉鎮(街道)設訴訟服務站9個、村(社區)設訴訟服務點35個,依托訴訟服務站、點逐步建立起“老百姓家門口”普法機制,截至目前已為基層治理專干、人民調解員培訓2次,接待咨詢群眾500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126起。持續開展送法下鄉,選取土地糾紛、撫養贍養、財產糾紛及婚姻繼承等典型案例,依托“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走進田間地頭,通過深入群眾集中宣講、入戶發放宣傳單等形式進行針對性宣傳,使農民身邊事成為普法好教材,讓田間地頭成為鄉村普法大課堂。充分發揮巡回審判作用,今年以來開展巡回審判11場,將庭審現場搬到田間地頭,吸引旁聽群眾200余人次,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真正做到了“讓群眾少跑路、讓法官多跑腿”。
四是用好新媒體普法宣傳這個“新平臺”。成立雅安市名山區人民法院新媒體工作室,印發《雅安市名山區人民法院新媒體工作室(蒙法新芽工作室)工作方案》,全面展示法院司法形象,助推“為群眾辦實事示范法院”創建工作。注重挖掘典型案例、典型事跡和典型人物,自主拍攝原創短視頻宣傳片6部,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法院宣傳特色產品,《情有“毒”終》《綻放》短視頻先后被人民法院報、四川高院青工委、四川政法聲音等視頻媒體號轉發。構建媒體溝通橋梁,積極爭取四川法治報、四川法制網、四川新聞網等媒體對法院宣傳工作的支持,最大限度將法院工作推向社會。
(楊欣 張崚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