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通過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五個振興”,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彭州市司法局充分整合法律服務資源,加大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始終立足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聚焦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著力提升鄉村公共法律服務水平。
依托公共法律服務,助力鄉村經濟建設
一是建強中心龍頭,提升服務能級。統籌調配法律服務資源,在以“綜合應用、基礎支撐、數據研判”為核心的公共法律服務綜合業務框架下,將實體平臺的深度服務、熱線平臺的方便快捷和網絡平臺的全時空有效整合,推動公共法律服務網絡橫向、縱向貫通對接。二是延伸工作站支點,均衡資源配置。以全市13個司法所為依托,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與司法所一體規劃、一體建設、資源共享,全方位規范化開展法治宣傳、人民調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等公共法律服務,實現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三是抓實工作室觸角,補齊末梢短板。推進法律服務職能下沉,全覆蓋建成202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創新法律服務管家新模式,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一法律服務管家,全力保障公共法律末梢服務普惠精準、優質高效,為基層各類行政重大事項等提供參考意見與建議。
依托法治宣傳服務,助力鄉村法治建設
一是強隊伍,厚植鄉村法治文化。堅持“選優、育強、管牢、用好”原則,積極開展“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以“1+N”專項行動為抓手,把村(社區)法律顧問的專業優勢和“法律明白人”的鄉土優勢充分結合,系統培養集法律法規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社情民意收集員、法律援助引導員、法治創建監督員于一身的“法律明白人”,目前,全市已連續舉辦“法律明白人”專題培訓會8期,覆蓋13個鎮(街道),培育村(社區)“法律明白人”1517人;二是全鏈條,營造鄉村法治氛圍。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充分發揮人民調解、法治宣傳、法律咨詢等服務功能,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指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專項活動,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全面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氛圍。三是惠民生,構建鄉村法治良序。以爭創法律明白人實踐工作站、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工程為抓手,夯實村(社區)法治陣地建設。通過會前學法、專題法治講座、法治文藝演出、微信群普法等形式,讓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塑造尊法、學法、懂法、用法的法治良序,推動經濟、民主與法治同發展、共進步,為鄉村振興提供法律支持。
依托基層社會治理,助力鄉村平安建設
一是抓好矛盾糾紛“調處點”。加強鄉村矛盾糾紛預判和排查預警,圍繞農業農村開展全方位、拉網式排查,結合矛盾糾紛四色預警機制,通過市—鎮—村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全面摸清底數、化解矛盾糾紛。截至目前,已成立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202個,共有調解員1351名,2023年深入村(社區)開展矛盾糾紛排查26080次,預防隱患案件857件次,排查受理村(社區)矛盾糾紛12585件,化解成功12584件,化解成功率99.99%,達成書面協議2032件,達成口頭協議10552件,涉及金額共計811.09萬元。二是抓好法律援助“服務點”。加快推進市、鎮、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全域構建“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法律援助事項做到“全成都市范圍內100%通辦”,實現及時介入、應援盡援,應援優援。2023年,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768件,其中為農民工、新模式新業態勞動者等特定群體辦理勞動爭議案件78件,受援群眾滿意度達98%以上;線下提供法律咨詢4288人次,線上接聽解答“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7958人次,累計提供法律咨詢1.2萬余人次。三是抓好特殊人群“管控點”。全面貫徹落實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關于社區矯正和刑滿釋放安置幫教的部署和要求,堅持以服務大局為中心,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為目標,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實加強我市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安全穩定工作,確保全年不發生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及其他重大安全問題,嚴防脫管、漏管和重新違法犯罪。截至目前我市在冊社區矯正對象471名,均未出現脫漏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