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眉山市東坡區秦家鎮大佛村發起的鄉村振興捐款集資活動現場,從家里趕來的村民們早早排起了長隊,并按順序依次走到捐款箱前,“我捐50元、我捐100元、我捐500元、我捐10000元……”僅用兩個多小時,當場便收到群眾捐款30.14萬元,參加捐資村民達1650多人。
“群眾捐資修路熱情的高漲,緣于交通滯后對全村發展的制約。”大佛村黨支部書記陳艷茹介紹,全村地處偏遠山丘深處,自近年被摘掉市級貧困村帽子以后,隨著致富產業的提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原來村里沿山環繞的村組道路,由于路面狀況不佳,路窄彎多,通行車輛也多,錯車難、運輸難的問題日漸突出。收購商不是不愿來,而是來了貨不好運,也就只好壓價收購,產品不能賣上好價,影響當地村民收入。因此,改變交通設施滯后的狀況,干部群眾都有這個想法。陳艷茹說,尤其是這次經過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大佛村與白廟村合并以后,新組建的大佛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區域規模隨之擴大,全村總農戶1356戶共4071人,借助東坡巖柑萬畝基地的打造,全村形成了以雜柑為主,李子、柚子、藤椒為輔的種植面積達13100畝,成為農民增收致富達小康的主導產業。因此,改變交通運輸不暢的問題更顯迫切和重要,也是全村干部群眾的一致期盼。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坐等上面項目下來,修路時間就會繼續拖延下去,而采取村民捐資籌款辦法,就能很快施工見效。對此,陳艷茹說,最終我們選擇了后者。經過群眾會、村民代表會、黨員干部會的一番宣傳動員,一致形成捐資修路的思路和辦法。于是,就在村兩委組織開展鄉村振興捐款集資活動當天,1650多個村民家庭的代表一早來到村文化廣場,頃刻便掀起捐資籌款修路熱潮。
“我雖然是成都市蒲江縣人,但在這里有1000多畝水果,要保銷售運輸暢通必須興好交通。”眉山深山老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志貴對捐出15000元很是爽快。“我雖然長期在西藏務工,但家鄉修路興業的好事不能缺我。”在大佛村土生土長的任希明通過手機也轉賬捐款10000元。大佛村5組67歲的龔德懷老人,盡管家庭困難,也趕到村上捐款。他說,“我的數額雖然只有50元,但也要表達全家修路的心意。”這就樣,兩個多小時下來,全村共收到群眾捐款30.14萬元。
隨著捐資統籌款的迅速到位,修路施工進一步被提上村兩委議事日程。陳艷茹欣喜地告訴筆者說,按照新規劃的全村交通建設實施方案,村上近期將對兩條3米—3.5米寬,總長7公里的村道進行加寬改造,使整個路面達到4.5米—6米的寬度。另外,還新修一條長2.5公里、寬4米的組道,按布局修建錯車道20余個,硬化生產便道和入戶道3公里。同時,按照每隔50米安裝一盞路燈的設計要求,將在主村道安裝路燈100盞,從而根本改善山區交通運輸條件,為產業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據悉,自2019年以來,秦家鎮廣大干部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高漲,全鎮群眾自愿捐款集資達90余萬元,捐資人數共6萬人以上,義務植樹種花30余株,硬化道路2000余米。(陶廣漢 江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