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橋’建成通車了啰!”近段時間以來,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平山村群眾奔走相告,村“兩委”還去做了兩面不同字樣的錦旗,準備近日分別給東坡區政府和思蒙鎮送去。“要是沒有上級政府資助,橋就絕對修不起來。”該村吃盡河隔路斷苦頭的干部群眾難抑感激地說。
作為東坡區級貧困村脫貧摘帽的平山村,地處與夾江縣吳場鎮、丹棱縣楊場鎮和東坡區三蘇鎮三區縣接壤的邊遠丘區,地理條件交錯復雜,境內路況坡陡彎多,一個突出特點是橋斷交通。平山村5組組長曾寧杰站在新落成的“扶貧橋”旁邊介紹,平山5組與4組田地相鄰,長期被金牛河隔斷,部分村民在4組河對岸那邊的坡地上種有茶葉、果樹、核桃和玉米等旱糧作物100余畝。每年從種到收和物質運送都要從金牛河經過,涉水過河的困難可想而知。加上河岸一段路又全是小路。因此,車輛運輸幾乎中斷,行人勉強通過也不順暢,農產品進出全靠肩挑背磨。每年進入雨季汛期,一旦河里水位升高,村民無法去河對岸耕種,過去了的返不回來,人員往來完全中斷。大家只好等待水位降低或進入枯水季節以后,才能從河里隔步露出水面的石墩子和搭建的水泥預制板上通過。這樣一來,存在安全隱患因素不說,最困擾5組村民的是延誤對岸作物種管季節和收成效益,成為影響生產生活和制約當地發展的一大瓶頸。
“飽受過河難困擾的不只是5組,而是涉及我們全村和外界。”平山村村支書盧加貴介紹說,“金牛河不僅隔斷5組、4組,還涉及全村2660多位村民和吳場鎮、三蘇鎮、楊場鎮等三區縣群眾的通行和運輸問題。這里連接金牛河兩頭只有530米小路的距離,而兩頭小路接上去的鄉村硬化路早已修通,就因為河上沒橋和這兩頭的一段小路制約,幾乎所有車輛運輸和不少行人到此都要從原黃家鄉場繞道多行3公里多的“冤枉路”,才能到達目的地。因此,四面鄉鄰祖祖輩輩都盼望在這里修一座橋。
如何讓群眾夢想變為現實,轉機出現脫貧攻堅之際,思蒙鎮派駐平山村第一書記王雪晴說,作為經濟基礎薄弱的平山村,過去村兩委曾多次動員籌資修橋,但由于巨額投入遠超過村民承受能力,致使修橋的事便年復一年地拖了下來。而近年早在與思蒙鎮合并之前的原崇仁鎮,就已抓住平山村被列入區級貧困村的契機,把新建一座橋提上幫扶工作的議事日程,尤其去年以來該鎮合入思蒙鎮以后籌劃修橋工作力度加大,在積極動員群眾投資投勞的同時,擔任思蒙鎮所轄金牛河河長的一名區領導,專門帶領鎮、村干部和區有關部門負責人經過沿河走訪調研,最終拍板定下新建“扶貧橋”的事宜。
就在今年5月,區政府一筆60萬元的扶貧通組產業發展項目資金下撥平山村上,全村熱情極高的受益群眾也通過踴躍集資,加上村集體自籌,總計投入資金達到83萬元。經過4個多月的緊張施工,終于從金牛河面新建成一座長32米、寬4.5米的“扶貧橋”(因主要靠扶貧項目資金修建而取此橋名),同時將橋河岸兩頭530米的狹窄小路修鋪成與橋面一樣寬的水泥路,從而徹底圓了對河兩岸群眾祖輩盼望的修橋夢,紛紛點贊黨和政府為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大家說,“改善了交通基礎條件,生產生活極大方便了。”
“過去4組與5組只因為一條河之隔,在我經常駕車從鎮上來平山村工作的過程中,如若在4組工作完了,接著要到毗鄰的5組,每次必須從原路往返并繞原黃家鄉場多行3公里多才能進入5組和其他組的地界,確實以往這里沒橋無路把村民給害苦了。”駐村第一書記王雪晴對此感受深切。
村支書盧加貴進一步介紹,平山村作為脫貧摘帽前的區級貧困村,轄區面積13.58平方公里,共10個組2660多人口,散住在這地形復雜的深丘地帶,村民出行和農產品運輸全靠村境內僅有的一條主村道。2017年8月,一場暴雨襲擊,突遇山體滑坡,將這條唯一的村道阻斷,在半個月的清理施工期間,全村也就堵塞半個月出不了山,當時如果連接4、5組的橋修好了,就可直接從河對面的鄉村水泥路出山,不致于全村一時無路通外。
修好橋,百業旺,如今看到鄉村發展希望的鄉親們興奮不已,贊賞之余托村上制作了兩面錦旗,擇日即送區政府和思蒙鎮表達感激。(陶廣漢 祝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