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轉涼,又到了吃羊肉湯的最佳季節,威遠縣人民法院派駐觀英灘鎮騎龍坳村“第一書記”劉明坤邀您來云端之上吃黑山羊羊肉湯!
戴上“金耳環”的黑山羊
在威遠縣觀英灘鎮騎龍坳景區的餐飲店,當地的生態黑山羊肉頗受游客青睞,這讓當地的黑山羊養殖戶信心倍增——山間云霧繚繞,四處青翠欲滴。山坡上,黑山羊吃著草,不時追逐嬉戲。走進當地的黑山羊養殖場,發現這里的黑山羊耳朵上都戴有別致的“耳環”。仔細一瞧,“耳環”上還有二維碼。
說起這個二維碼,劉明坤打開了話匣子:“這是村里的創新養殖模式——代養。每只養在這里的羊都是有主人的。從它來到羊圈的那一天開始,這個二維碼就存在了。”劉明坤介紹,這個以代養為主的黑山羊養殖場占地10畝,現有存欄黑山羊1450只,年出欄量約2500只。代養勞務費為3.5元一天。因為養殖的黑山羊數量較多,為了避免混淆,養殖場給每只羊戴上“耳環”。“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它養殖的時間、所屬的主人、出欄時間以及它打疫苗情況等,十分方便。這是我們村的特色之一!”劉明坤說到。
代養的黑山羊
騎龍坳村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高,綠草如茵,適合養殖黑山羊。養殖場場主熊疆說2015年以前,他就在村里養殖黑山羊,但那時,因為資金有限,存欄量只有兩三百只,最多的時候能達到五六百只。傳統的養殖模式是由他們直接購買羊羔,養殖出來之后再送往市場售賣。這樣做,不僅要一次性投入成本,而且受市場因素影響大,遇到價格不好或者銷售淡季,容易造成資金不能及時回籠,風險也大。“以前規模小,投入大,成本高,收益很有限。”
2019年5月,“第一書記”劉明坤抓住自然優勢,積極協調當地11戶村民,以一畝土地一年500元錢的價格流轉了10畝地,幫助熊疆擴大養殖規模,另外還流轉了30畝地用于種植牧草。
劉明坤在黑山羊養殖場
“養殖模式要創新!”劉明坤用手在空中畫了一道弧線:代養!2019年5月,熊疆的養殖場幫助當地一家企業代養的生態羊出欄量約1500只。這年,他的凈收入達到30萬元,比2015年漲了十倍,“通過劉書記的協調,養殖場的規模擴大了,而且這個代養模式,讓我少了許多成本壓力,只管養好就行!”
熊疆的養殖場規模擴大后,吸納了十余名村民到此務工,負責喂草、割草、趕羊上山等工作。一些留守老人在這里負責喂草等活,每月也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騎龍坳村村民羅桂仙有些高興:“在家閑著也是閑著,有了這個養殖場,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了。”
黑山羊生長環境
如今,熊疆只需要支付土地流轉、圈舍投資、工人工資、黑山羊的吃食和疫苗費用,其余費用均由需要養殖的顧客提供。這種訂單模式,不用考慮市場因素,也大大降低了養殖風險。養殖場只需注重養殖環節的品質,即秉持專業化生態養殖,純天然喂養,吃雜草喝泉水。
每天早上7點,雞鳴聲中,黑山羊“早餐”時間到了。養殖場工人提著料桶,往一個個食槽里添上玉米粉、麥麩、豆粕等精料,搭配很是講究。
一上午,在黑山羊們的緩慢咀嚼中過去了。下午兩點,黑山羊“鍛煉時間”到了,沖出羊圈,成群結隊的黑山羊撒開蹄子奔跑在山間,嬉戲、吃草,一直要到傍晚6點才回到羊圈。這也是騎龍坳村黑山羊肉質綿密、味道鮮美的一大原因。晚上,養殖場還為黑山羊搭配了皇竹草、黑麥草、馬鞭草等食料,為黑山羊提供了充足的營養保障。
“羊糞是一種很好的有機肥,可以改善土質,防止土壤板結,對于莊稼來說,是一種很好的養料。”劉明坤介紹,村里將這些羊糞循環利用到村里的果樹養殖園,生態種養的循環模式,保護了環境,也提高了農產品品質,“接下來,我們還會從提升品質、創建品牌上下功夫,讓騎龍坳的黑山羊如當地云海一樣出名,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