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綠染山間,河水清流,走進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平山村,只見順金牛河分流約100米的一段溝渠上,座落著一處早年修建的加工房,雖然昔日碾米、磨面的場景早已不見,但是作為農耕文化標志,依然喚醒著人們的記憶。
平山村地處僻遠深丘,與夾江、丹棱兩縣交界,境內林蔥木蘢,山青水秀,從上游的丹棱縣流經該村至夾江縣的金牛河,常年流水不斷,水源十分豐富。“你看,水碾、水磨和下面的轉輪葉板全都還在,從建成到現在至少上百年了。”站在加工房水碾、水磨旁邊,土生土長的村民曾寧杰介紹,據傳,祖輩們正是利用河道落差和水源豐富的優勢,從金牛河選擇落差較大的這個地方,開掘出一條100余米長的渠道,并在此渠上建成這座集碾米、磨面同時進行的加工房,通過金牛河引過來湍急的流水,采取插水板控制水位的方式,促使底部的轉輪和葉板不停運轉。因此,那些年前來加工碾米、磨面的群眾絡繹不絕。
在這落后僻遠的山鄉農村,加工房生意為何如此興隆?這是因為這種加工方式在當時還算很是先進。在曾寧杰的記憶中,那些年農民產的稻谷、小麥、玉米等糧食,加工環節的麻煩不少,如把稻谷加工成大米,起初最原始的做法就是將稻谷幾斤十來斤地倒進“對窩”,用一根底部大些而且光滑的木柱在“對窩”里用勁“中”,才能使稻谷脫殼制成大米,效率很低、又還費時。后來稍微先進了一點,就是用白善泥和竹片制成“擂子”,稻谷經過“擂子”,脫去谷殼,形成“糙米”放進石碾,用牛或人拖拉石碾運轉,約一個小時左右,脫殼的糙谷就蹍成細糠和白米,再通過風車將米和糠分離,最后用米篩篩去集中在一起的“米頭子”(即未脫殼的少量稻谷),這才成為食用的大米。這個環節的糧食加工量大了許多,但效率也不高,依然顯繁瑣。
時過境遷。后來隨著水碾、水磨的應運而生,加工效率大大提高,讓農民們感到省工、省時,輕松不少。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加工房就成為當地人爭相光顧的地方,再后來也就是七八十年代以后更加先進的機械打米、磨面代替了水碾、水磨,導致該加工房生意逐漸蕭條,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好在這處水碾、水磨成為集體資產,至今還仍然保留了下來。”平山村村支書盧加貴介紹,由于這里森林覆蓋率高,植被生態環境好,具有鄉村旅游開發價值。也正是看重了這一點,幾年前家住這個加工房附近的4組村民鄭國超,自己出資投入近4萬元,對水碾、水磨進行了修復,并將家園改造成農家樂,曾經吸引過群眾前來游玩,紅火過一陣子之后,終因受交通條件、投入不足、規模較小、項目單一等因素制約,使該農家樂逐漸清冷下來。不過,而作為農耕文化標準的水碾、水磨加工房,至今還仍然閑置著。對此,盧加貴滿有信心地表示。隨著鄉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有機會我們將引進業主前來投資開發,大力發展鄉村農耕文化旅游,帶動全村經濟發展振興。
(陶廣漢 黃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