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江陽區丹林鎮梨花村,村里的大事小事已經成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江陽微公開”平臺的二維碼,收支明細、項目進度、民生資金等事項馬上就能看到。
村級公開是基層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2021年以來,為加強村級“小微權力”監督,江陽區紀委監委深入開展村級公開專項監督,構建“1211”工作模式,即建立1個村級公開專項監督責任體系,細化主體責任、監督責任2張清單、編制1本村級公開專項監督參考指南、搭建1個“微公開”平臺,通過建體系、定清單、明流程、搭平臺,切實將村級公開打造為“陽光工程”。
泰安街道龍江社區居民曹大成年老體弱,曾多次找到社區支部書記趙世瓊,以生活困難為由要求享受低保待遇。“你兒子是鄉村醫生,收入穩定,不符合低保標準。”趙世瓊向其詳細解釋政策,老人仍繼續堅持。
前不久,趙世瓊聯系到曹大成的兒子曹家瑜,通過手機發給他一個二維碼。曹家瑜掃描后,頁面跳轉到“江陽微公開”平臺,在資金類一欄,龍江社區的低保戶名單和相關信息公示得一清二楚,在政策咨詢一欄里也有關于低保申請標準的公示。最終,在曹家瑜的勸說下,解開了老人的心結。
將信息化監督體系建設與村級公開專項監督相結合,江陽區紀委監委搭建起了“江陽微公開”平臺。群眾只需拿起手機動動手指,就能隨時隨地查看村級公開內容、核實各項惠民惠農補貼資金發放情況,從而在村級監督中更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沒事就去瞅瞅村務公開欄,是方山鎮熊壩村村民張大爺多年的習慣,“現在有了‘微公開’平臺,不出家門就能知道村里發生了哪些事。”
“江陽微公開”平臺后端設置了預警提醒、逾期管理、留言統計、分析比對、過程監督5大功能板塊,可隨時監測村級事項公開、閱讀、留言及回復情況,并通過與能查詢惠民惠農補貼發放情況的“一卡通”平臺對接互聯、信息互通,區、村兩級公開相互印證,精準發現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將監督從間接變直接、從被動變主動。
“‘江陽微公開’平臺的出現就是要緊盯惠民惠農資金使用情況,依托平臺鎖定信息、高效比對,讓補貼發放更透明,群眾更信服,在更大范圍整合監督力量、堵住基層治理漏洞。”該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
該平臺開通以來,已發布信息1萬余條,閱讀量達1400余萬人次,督促整改問題90余個,成為江陽區紀委監委開展日常監督的得力助手。
(張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