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暖陽映照著紅彤彤的果園,11月15日,眉山市東坡區尚義鎮中店社區8組,正帶領工人跟“耙耙柑”套袋的業主蒲朝剛欣喜地對筆者說,“我這片河灘地150畝的果樹,除堅持用有機肥料澆灌,還將樹下長出的雜草粉碎養地,促進土壤結構改善,增加土地肥力,僅用有機肥替代化肥一項,每年果園節本增收30多萬元。”
在東坡區尚義鎮中店社區,52歲的蒲朝剛既是當地有名的生豬養殖大戶,又是多年從事柑橘水果種植的行家里手。“今年1—10月,我已經出欄了生豬1200頭,賺純利110萬元,到年底共可出欄2000頭。隨著秋冬季肥豬價格的上揚,全年預計純賺150萬元更不是問題。除此以外,果樹施用豬糞節本增收的效益也很可觀。”蒲朝剛介紹,早在2004年,他從自家坡地種6畝柑橘開始,便通過自繁自養生豬,全用豬糞尿澆灌果樹。同時用自己發明申請獲得國家專利的滴灌技術,對果園進行科學規范管理。因此,產出的水果品質極佳,很受市場青睞,連年賣出好價,加上省去購買化肥的開銷,實際的經濟收益比同類種植戶更高。這讓蒲朝剛深切感悟到“生豬+果樹”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潛力和“錢景”。
于是,2017年他“起心”更大,一舉在附近的一片河灘上流轉土地150余畝。一方面投資500萬元,建成標準化生豬圈舍4000多平方米,并在圈舍下配套修建5000平方米的糞料儲存池,使之形成生豬存欄可達到4000頭的規模化養殖場;另一方面投入40多萬元,用于支付土地流轉金和購買6000株“耙耙柑”果苗。自果樹苗栽種下地開始,他就按照綠色有機的標準要求進行管理,把豬糞料儲存池地下管道連接到果園各個角落,采取“以糞養草、以草養地、以地養樹”的模式,通過對池內糞渣的機械處理,再輸送到管道接頭,澆灌在果樹地里,讓果樹和雜草同時吸收營養,待雜草猛長到一定程度,便將其收割粉碎,撒鋪在果林樹下,全年不論季節變化,只要草長升了就割。蒲朝剛進一步解釋說,“我這果園除用碎節雜草進行覆蓋,每年一般施用家畜肥5次左右,采用“豬糞料+雜草還地”的好處是: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機質,既改善了土壤結構,又提高了土地肥力,促使原瘦薄的河灘地越種越肥沃,而且果林地還不用除草劑除草了,這樣完全不再施用化肥。因此,每年節約購買化肥和除草藥物的費用達30多萬元。”
此舉費省效宏,也讓大家受益。據蒲朝剛介紹,他常年存欄1300頭生豬產生的肥料,現在除滿足自家150畝果樹管理需要外,還向鄰居及周邊果農無償提供使用,讓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做法在更大范圍推廣。目前,他已帶動當地30戶果農的果樹用上了豬糞料,共走綠色有機發展路子,實現了戶戶節本增效。
“我種植的20畝‘愛媛38’和‘不知火’,原來每年至少要施用5噸化肥,自從2018年的與蒲朝剛老師儲糞池的主管道接通,他每年至少三次向我果園無償輸送糞料,使我大幅減少了化肥用量,有效降低了種植成本。”中店社區3組果農鄒向飛話語中帶著感激,“近年,我用家畜肥種出的水果,像蒲朝剛老師一樣,品優產量穩,色彩賣相好,每年成熟果還在樹上,就被商戶訂購一空了。”
(陶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