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昭覺縣,滿山開遍了野花,山坡上的敞放牛羊膘肥體壯。大涼山一年一度的最熱鬧的節日——火把節即將到來。
“現在生活越來越便利了,想買什么就能買到,再也不用走很遠,苦等趕集日了。”7月18日,剛從三河村吉好新家便民店購買生活日用品的村民樂呵呵地說道。
三河村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鎮,曾經是國家深度貧困村。幾年間,從之前坑坑洼洼的村道、朽爛潮濕的土坯房變成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干凈敞亮的磚瓦房,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幸福指數直線上升。特別是村民吉好也求,居家開起了便民店,成為一名卷煙零售戶,既增加了收入也便捷了周邊村民和旅客。從農戶變成商戶,他在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描繪出大山深處的幸福“致富經”。
“黃經理,這幾天我大女兒正好在家,麻煩你教一下咋使用掃碼機。”一看到客戶經理上門拜訪,卷煙零售戶吉好也求笑盈盈的迎了上來。居家開店后,文化不高的吉好也求對新鮮事物并不“過敏”,在外上學的大女兒吉好有作成為了父親的好幫手,做起了遠程“小管家”。在黃經理的指導下,吉好有作很快就上手了,登錄碼牌老板端,調取銷售數據,建立消費者會員積分,用電腦表格分析卷煙訂購結構調整,一套操作行云流水。看到學文化的女兒這樣出息,吉好也求心里別提有多高興,自己店鋪的營收也是越來越好。
2018年2月11日,對涼山人民來說是個喜慶的日子,心心念念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彝家做客了,以三河村為代表的涼山彝區偏遠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和總書記親自關懷。
這幾年,三河村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黨的政策指引和各級幫扶力量的助力下,吉好也求家門前的土路換成硬化水泥路,糧食有了銷路;養殖蜜蜂、西門塔爾牛,產業有了發展;參加了砌磚匠、廚師專業培訓,生產技能有了提升;初中輟學的大女兒重新進校園,孩子有了出路。在學了十八般武藝后,吉好也求儼然成為了村里的一名致富能手。
在距離三河村110公里的古里鎮阿土列爾村,彝族青年俄衣體也選擇了在村創業。
阿土列爾村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懸崖村”,省道S307直穿村寨,也是進出村里的交通要道。俄依體經營的食雜店緊挨著省道S307,“鄉村振興卷煙示范店”的招牌格外醒目,主要售賣生活必需品和煙草制品,為附近村民和往來旅客提供服務。
走進店里,卷煙地柜、背柜里雙排式、單排式、品字式......變著花樣整整齊齊擺放著包煙條煙。煙酒不分家,緊挨著卷煙區是酒水區、副食區、特色農產品區、小吃區、休息區等,不大的地盤卻能做到功能區分化經營,看著井井有條、賞心悅目。店鋪“顏值”在線,被吸引駐足消費的游客絡繹不絕,夫妻店的主人穿著漂亮傳統的彝繡服飾,熱情招呼著遠方來客,一會兒忙著打卡合影、端茶倒水,一會兒忙著推銷新品卷煙。
“代售青花椒、臍橙、蜂蜜收入12萬余元,代理快遞包裹業務收入3000余元,售賣卷煙收入4萬余元……”7月20日,在自家店鋪改造升級一周年之際,俄依體翻開賬簿,盤點一年的收入情況,喜悅溢于言表,他說今年肯定還能再上新臺階。
走出小店,俄依體指著對面的“懸崖村”說,以前住在懸崖頂上,靠種植玉米、土豆為生,收入少只夠填飽肚子……幾年時間的變化,簡直不敢想象。
自從村中開店創業以來,吉好也求、俄衣體就把對土地的那份熱情揮灑在門店經營上,成為了“新農民”。
他們還轉租土地種植油桃、青花椒、油橄欖,在家坐等分紅,每年穩定增收;幫助村民代取快遞包裹、協助銀行資金貸款;志愿服務接待游客,作免費向導,講述脫貧攻堅故事,帶頭傳播社會正能量。
昭覺縣曾經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有“不到昭覺不算到涼山”一說。昭覺地區原稱交腳,系彝語諧音,意為有鷹的壩子。
在涼山彝區,得益于黨和國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政策支持,像吉好也求、俄衣體一樣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的彝族村民還有成千上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