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應對前期干旱導致部分減產和出現的暴雨洪澇災害,內江市市中區積極組織發動群眾,充分利用秋季溫光資源,按照“擴面、增產、提質”的總體思路,主抓再生稻,突出秋洋芋,多種秋紅苕,發展秋大豆,擴大秋玉米,全力抓好晚秋糧食生產。
保面積。印發《2023年晚秋生產工作方案》,將全區晚秋糧食生產任務分解到鎮、細化到村、落實到田到戶,建立晚秋糧食種植計劃臺賬,力爭實現晚秋糧食作物面積6.9萬畝,其中再生稻有收面積2萬畝、秋洋芋1.3萬畝、秋紅苕2萬畝、秋大豆0.6萬畝、秋玉米1萬畝,總產量在1.66萬噸以上。
強示范。8個鎮(涉農街道)根據溫光資源條件、土壤氣候特點及前作茬口等,充分利用水稻、玉米等收獲后的空閑田土、經果園的空隙地、田坎及房前屋后,合理布局,選擇適宜的作物種類及品種,擴大晚秋糧食種植面積,并選擇1-2種晚秋作物建立面積不低于50畝的示范片,通過推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輻射帶動大面積生產水平提升。目前,全區已建立再生稻、秋玉米、秋大豆等示范片16個,面積2000余畝。
抓服務。印發晚秋作物栽培技術要點,成立8支由農技、植保等農業技術專家組成的技術服務隊,分片包干指導鎮、村社合理規劃落實晚秋生產,包片蹲點到田間地頭指導做好再生稻促肥和發苗肥施用、秋洋芋脫毒早熟良種、秋大豆開溝排濕、秋玉米合理密植、以草地貪夜蛾為重點的病蟲害防治等晚秋生產技術培訓和服務100人次,并開展集中技術培訓10余場。
重保障。充分利用上級惠農補貼及區級財政支持撂荒地整治和糧油產業發展等惠農政策,增加物資資金投入,對晚秋生產所需化肥、種子(種苗)等及時調運、調劑供應,滿足晚秋生產需求。目前,全區發放再生稻促苗肥47噸。加強信息服務,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微信群、發放明白紙等方式引導農民根據農時和市場需求,選擇生育期較短,早熟且適銷對路秋糧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