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珙縣司法局將未成年人法治宣傳教育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教育幫扶相結合,健全完善立體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全力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大力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文化環境。
完善“護未”工作舉措 開通維權網絡。加強與公安、檢察、法院的聯系,并就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溝通協調,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制,共同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聯合縣婦聯構建以婦聯“溫馨驛站”為龍頭,司法所婦女兒童維權工作室為中樞,村(社區)婦女之家為延伸的“全鏈條”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網格,打造婦女兒童維權“小紅傘”品牌。 暢通維權渠道。對涉及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案件,通過簡化程序和優先受理,全程跟蹤監督回訪,努力做到應援盡援、應援優援。積極為行動不便等有困難的未成年人,提供“預約服務”和“上門服務”,實現法律援助“零距離”。成立全縣首家“法護朝陽”青少年維權工作站,切實做好青少年法律服務保障工作,著力解決青少年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加強對青少年的全面綜合保護。 打通維權鏈條。對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案件,由指派的律師全面了解案情,認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動因,加強調查取證,詳細剖析犯罪過程,依法提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意見,提升辯護質量和效果。2024年,全縣辦理涉及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50件。 突出“愛未”宣傳陣地 發揮法治人才智庫作用。遴選政治素質高、品德優秀、作風正派、責任心強的政法干警和公職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46名,充實到全縣中小學擔任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動,受教育學生2萬余人次。 深化“送法進校園”活動。扎實開展開學第一堂法治課、預防校園欺凌等專題宣講教育活動,重點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知識,引導青少年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習慣,增強法律素質。2024年,全縣累計開展未成年人普法宣傳活動100余場次,發放宣傳折頁超過4萬份。 拓寬普法宣傳載體。充分利用板報、宣傳欄、電子顯示屏、微信公眾號等媒介,通過動漫、微視頻、以案釋法等形式,加大法治宣傳力度;通過在羅渡苗族鄉王武寨村打造全縣首個婦女兒童法治文化陣地—“小紅傘”法治文化主題園,切實增強法治文化的吸引力、滲透力。 強化“暖未”幫教成效 落實“矯正專員”職能職責。建立由家庭、村(居)、學校、司法所工作人員組成矯正小組,指定專人專職負責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開展“一對一”幫教活動。建立“一人一檔”、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同步完善等制度,實施分類存檔管理。 優化“矯正專員”工作機制。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結合未成年矯正對象身心特點,制定差別化、個性化的矯正方案,注重保護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隱私;建立健全社會調查評估機制,確?!皩彙?、“矯”工作規范有序銜接。 創新“矯正專員”幫教模式。推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幫教管理模式,創新開展“學傳統文化 樹正確三觀”專題講座2次、組織參觀“珙縣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1次、參與“語通意達 明志立愿 ”專題心理輔導2次,幫助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