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來,內江市中區玉溪街道有這樣一群默默無聞的抗疫工作者,她們巾幗不讓須眉,一直堅守在防疫指揮部的大后方,為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數據保障。
有種累叫“不睡覺的酸爽”
從大年三十開始,她們就開始了“5+2”“白加黑”的連續工作狀態,這一種狀態是:加班至深夜也不睡覺的“酸爽”,是天亮了才能回家的不習慣,是一天下來無法關心家人的愧疚。
玉溪街道屬于老舊小區,轄區人口眾多,情況復雜,人員流動性強,并且社區工作人員少,摸排工作壓力大,將一系列報表每日更新完畢,并不是件簡單的事兒。她們從早上忙到凌晨,梳理信息線索、聯系社區人員、填報各種表格,一天下來,嗓子啞了,顧不上喝杯熱水。錯過了飯點,就來一桶泡面,吃遍了各種品牌、各種口味。那滋味,不只是“酸爽”!實在累得不行,就靠在辦公室椅子上休息一下,過后又精神抖擻、活力滿滿投入工作當中。
有種精準叫“全部說得出來”
《疫情摸排明細表》《武漢離境人員健康登記表》《疫情排查走訪統計表》《居家觀察人員信息表》《疫情摸排情況(零售藥店出售感冒藥及退熱藥)統計表》……一張張數據表格堆起來,讓人看了就頭大,每張表都有時間及報送內容的要求,9:30報什么表,10:00報什么表,下班前又報什么表,一個備注沒對,又打回到社區重新梳理。為了數據的準確性,她們認真仔細地整理著數據,細心核對每一條信息,清清楚楚把每張報表、每個人情況說出來。
有種緊張叫“大數據出來了”
下午3:00,大數據出來了,晚上12:00,大數據出來了……不管大數據什么時候來,數據組的成員都立馬緊張起來,打了雞血般開啟最猛模式。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要完成篩選—跟進—填表—匯總已十分不容易。
為了保證信息的及時精準,各社區要將這批數據上屬于轄區的人員篩選出來,數據多的時候1000多人。篩選出來,立馬分工、打電話了解情況、做好備注,無法電話聯系的,第一時間入戶了解。最后匯總的時候也不能掉以輕心,反復核對、數據邏輯、備注的要素內容等都要清楚準確。往往摸排完一輪“大數據”才發現,水放涼了、藥還沒吃、人很急了、廁所還沒上……
有種堅守叫“狠下心來”
舍小家顧大家,她們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6小時,經常回家到凌晨,家人已經睡去,第二天家人還沒起床就趕來上班。這支“娘子軍”的每個人都是母親、妻子、女兒,但現在她們最光榮、最鮮亮的身份,是沖在第一線的抗“疫”者。
“作為信息匯總上報人員,我們必須要認真核實每條信息,實時更新數據情況,確保準確性。身體雖然疲憊,但心里卻有干勁,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取得‘戰疫’的勝利。”劉馥楨說道。她是玉溪街道辦事處衛健辦主任,也是這次數據組的成員。從大年三十至今,她無暇顧及家人,將孩子送到姥姥家中,偶爾得空也只能通過手機視頻與孩子講講話,談談心。面對孩子在視頻里眼淚汪汪的呼喚,她只能狠下心來,扣上手機,繼續核對數據信息,確保各項數據準確可靠。
有種熱情叫“常常打車”
郭春偉是玉溪街道的殘聯專干,上班不過月余,剛熟悉了業務,就撞上了這場全民戰爭,她被分到玉溪路社區定點攻堅,入戶需要她,她就去入戶。數據報送需要她,她就擔任臨時報表員。誰也不知道她家里有一對剛滿周歲的雙胞胎,而且家住在田家鎮,要在6:00過起床才能坐到車,保證上班不遲到。適逢疫情導致客車停運,為了不遲到,她常常打車來上班,一個月1650元的工資,除去打車費所剩無幾,但仍然擋不住她奔赴一線的熱情。
“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這一群默默抗“疫”者,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發揮著自己的力量,散發著耀眼的光,星芒點點亦能匯成炬火,聚小我之力,共同筑起防疫銅墻鐵壁!(馥楨 雅妮 曉輝 麗娟 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