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行動落地落實,夯實城市功能三個做優做強的產業支撐,新都區委編辦認真貫徹市委相關指示精神,持續創新產業園區體制機制,助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一是優化“鏈長制”協同發展機制。成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產業建圈強鏈領導小組,各重點產業鏈建立“鏈長(區領導)+鏈主(龍頭企業)+鏈輔(工作專班)”工作機制,制定產業建圈強鏈條塊職責清單,發揮“鏈長”總牽頭、總協調、總調度作用,統籌推進產業鏈資源整合、要素集聚。進一步理順園區管委會、行業主管部門和屬地鎮街三者關系,厘清安全、環保、維穩等重點領域職責邊界。繪制航空發動機、軌道交通、新消費等重點產業鏈產業圖譜,對標《成都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調度指標體系》70項正向指標和16項負面清單,增設特色指標,形成新都經濟高質量發展調度指標體系,持續完善產業發展推進機制。
二是創新產業園區管理模式。持續探索實行“1+1+N”管理模式,即:一個黨工委統領、一個事業單位保障和N個行業領域部門協同,結合新都區產業發展實際,在2個產業園區分別設置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承擔園區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等職責,助推園區重構發展規劃、優化生態圈和產業鏈,實現“物理整合”向“化學整合”的轉變。以產業人才帶動產業鏈發展為突破口,積極推動機構編制規范管理與產業園區隊伍建設耦合共進,指導產業園區制定完善員額人員崗位設置、薪酬管理實施方案并完成備案,實現產業園區管理機構員額人員崗位拉通設置、待遇同工同酬,逐步落實“雙軌制”運行機制,激發干事創業內生動力。
三是積極增強園區專業支撐服務功能。支持產業園區管理機構探索市場化專業化運行機制,建立市場化的評價體系,豐富完善“鏈主企業+領軍人才+產業基金+中介機構+公共平臺”的產業生態體系,用市場化方式輔助推動產業發展。在全市首推“以薪定才”“指標到企”評價模式,“以薪定才”認定技能人才600余人,“指標到企”認定國家級領軍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156人,按照研發投入、投資額、經濟貢獻等維度匹配企業相應人才自主評價指標,實現人才評價標準由“唯帽子”向“重能力”轉變。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引進高新技術企業167家,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9個,市級以上創新孵化載體6個。高質量打造624科創中心(集聚包括4個院士在內的,清華、北航等35支專家團隊,實現成果轉化4項)、高速鐵路安全運營國地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搭建哈工大焊接產業園、西南石油大學創新創業園等校院地協同平臺,發揮高層次專業研究機構資源優勢,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協同、高效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