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市中區搶抓“百億水產強市”戰略機遇,依托白烏魚種質資源優勢和歷史淵源,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以產興業”,匯聚人才“智力活水”,養好產業“發展之魚”,擦亮“中國白烏魚之鄉”金字招牌。
打通“引水渠”,育出“希望魚”。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發展好產業,就要建強人才“火車頭”。一是緊缺人才“引進來”,漁業品種“新突破”。依托內江市人才活動周、科技下鄉萬里行、“雙招雙引”等平臺,柔性引進桂建芳、石瓊、徐跑、吳俊等院士專家科研團隊,選聘6名漁業相關專業“甜城英才”,培育出白烏鱧“玉龍1號”通過國家審定,實現四川水產新品種“零的突破”。
二是在外人才“召回來”,經營主體“新增加”。依托我區駐外農民工工作站,實施“返鄉創業回家工程”,累計回引大學生、退役軍人、優秀農民工等60余人投身白烏魚養殖業,成立漁業經營主體31家,創業帶動就業1000余人。
三是把鄉土人才“挖出來”,內生動力“新強化”。以鄉村振興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為契機,全方位把鄉土人才“摸”出來,把“能工巧匠”“致富帶頭人”等優秀人才“選”出來,將丁勝利、張俊、黃宗明等白烏魚領域“土專家”“田秀才”納入鄉村人才庫,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
建好“蓄水池”,喂大“致富魚”。“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引導人才向漁業一線流動,為其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好的成長機會、更多的產業支持。一是漁業專家“沉下去”,養殖收入“提上來”。開展“鄉村工匠培育”“百名能人走千村”等活動,建立白烏魚養殖技術協會,邀請22名專家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團,舉辦30余場養殖培訓,帶動養殖收入4500余萬元。
二是專項資金“安排上”,養殖規模“擴起來”。設立100萬元白烏魚產業專項發展風險補償金,依托專合社、家庭農場等18家骨干新型經營主體,推廣養殖面積約6500余畝,年產量達500余噸,現已兌現產業獎補資金1100萬元,專家服務資金30萬元。
三是人才政策“用起來”,福利待遇“跟上來”。用好《市中區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市中區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措施》等政策,設立1000萬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為漁業專家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學、家屬隨遷等方面便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激活“一池水”,養好“發展魚”。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人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一是科研平臺“用起來”,產業聯合“再壯大”。依托內江農科院水產研究所,聯合中國水產科學院、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搭建研發與資源共享平臺,構建“科研院所+浙新龍頭企業+白烏魚技術協會+3家農民合作社+N戶家庭農場+甜味食品產業研究院+食品生產企業”的白烏魚產業聯合體。
二是院校合作“搭起來”,漁業產品“再增加”。強化與四川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對白烏鱧的營養價值開展功能性科學評價,研發出白烏鱧全營養粉等保健品6個,延伸出白烏魚方便面、白烏魚罐頭等相關生產線5條,年產值達2億元。
三是資本活水“注進來”,產業鏈條“再延伸”。引入內江路橋集團資本,用好人才智力成果,建立集育種、養殖、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白烏魚全產業鏈條,推動白烏魚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使得市中區白烏魚成魚產量占全國70%以上,苗種供應占全國90%以上。(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