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縣緊扣基層法治需求,創新實踐“問需普法”新模式,以問題導向破解普法“供需錯位”難題,通過“問診需求—靶向供給—長效惠民”全流程革新,推動法治服務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讓法治真正融入群眾生活肌理。2024年以來,累計收集群眾法治需求1200余條,開展精準普法活動840場次,覆蓋群眾6000余人次。
一、問診式調研,找準法治需求“靶向標”
為切實解決普法內容與受眾匹配度不高的問題,縣委依法治縣辦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向群眾征集法治需求。線上,依托“南江司法”微信公眾號開設需求征集專欄;線下,在32個鄉鎮(街道)設立普法民意收集點,組織普法志愿者、法律顧問、網格員等人員,采取“趕集日駐點、入戶走訪、專題座談”等多種方式,進行深度摸排。通過整理、分析、歸類將群眾反映的土地流轉、農民工維權、道路運輸等問題轉化為需求訂單,并根據“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精準分派至縣自然資源局、縣人社局、縣交通運輸局等15個普法責任部門,通過“需求—責任—時限”的模式,確保普法責任部門的職責得到落實,實現普法供給側與需求側精準對接。
二、定制式服務,打好普法宣傳“組合拳”
各普法牽頭部門按照“一案一策”工作機制,針對不同群體、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普法方案,采取“一對一”或村社集中宣講等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活動,成功實現了從單向灌輸到按需講解的普法模式轉變。縣自然資源局派遣專家深入鄉間田野,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細致解答他們在土地政策、流轉程序等方面的疑惑。縣農業農村局通過村民大會專題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幫助村民了解土地承包的流程、權益保護以及爭議解決途徑。縣交通運輸局通過案例分析、法律解讀等形式,提升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通過定制式服務,滿足了群眾的法治需求,進一步增強了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跟蹤式問效,筑牢法治建設“壓艙石”
南江縣建立“雙線回訪”評估機制,聚焦考察群眾需求端的獲得感,檢驗普法供給端的責任落實。縣委依法治縣辦成立評估組隨機走訪單位,重點調研“問需普法”落實情況,實地核查普法臺賬,對于普法效果不明顯的單位,“點對點”督促指導。高度重視群眾對普法內容接受度、法律知識轉化率等“實質效果”,定期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以電話回訪形式對20名群眾進行滿意度調查,群眾滿意度達100%。通過跟蹤式問效,南江縣普法工作實現了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的轉變,法治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下一步,南江縣將持續深化“問需普法”長效機制建設,通過系統化推進、項目化實施、品牌化打造,以法治賦能基層治理為主線,著力構建“需求收集—精準配送—效果反饋”閉環機制,推動普法工作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