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審判事業發展40年之際,來自全國四家法院的四名少審法官在鏡頭前傾情講述與少年們的故事,讓我們跟隨來自渠縣法院的尹靈靈法官,一起感受那些令人動容的瞬間。
印象最深的當事人
我印象最深的當事人是一個共同犯罪的幫助犯,她叫小蕾,一個14歲的小女孩。小蕾出生不久父母就離異了,她從小跟隨奶奶生活,小時候常被村里孩子欺負,漸漸養成了強勢好斗的性格。上初中后,她開始打架斗毆、霸凌同學,逐漸成為了大家都怕的“大姐大”。她在社會上也結識了一些不懷好意的成年人,他們通過請喝奶茶、請吃飯等方式拉攏小蕾,再以“掙錢”為誘餌,讓她將女同學約出來,實施性侵害。最終,她也構成了犯罪。
庭審時,我有些驚訝,因為我實在沒有辦法把眼前這個又黑又瘦、表情怯懦的女孩跟中學“大姐大”這個形象聯系起來。最后陳述時,她說被抓前在淘寶上選了很久,終于買到一條裙子,想在生日那天穿的,現在要坐牢,出來了可能衣服都小了。我當時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在同齡女孩穿著好看裙子、享受最美青春時光的時候,她卻要在監牢里度過。她是一個愛美、愛生活的女孩,我想我如果早點認識她,如果她當時身邊有一個人能及時發現并制止她的行為,一切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有沒有一些時刻感到“無力”
肯定是有的,比如在審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時,我發現,16歲的被告人小強是被收養的,養母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養父因常年盜竊,是看守所、監獄的???。案子審結沒多久,我又得知,小強再次因為盜竊罪被逮捕,而養父也因為再次盜竊,被羈押在同一個看守所?;叵朐诜ㄍソ逃h節,我告誡他從此以后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他也很乖地點頭答應。但萬萬沒想到,這么快我們又將再度見面,那一刻,我心里充斥著無力感。少審的“案結”并不代表著“事了”,未成年人犯罪,表面上是孩子的問題,根子往往是家庭教育的偏差或者缺位,然而要改變一個家庭的家風、和教育方式又談何容易。因此,對于一些困境兒童來說,來自學校和社會的關愛與救助就顯得尤為重要。
影響未成年人最大的因素
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影響無疑是最為深遠和基礎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父母的行為榜樣等,都會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價值觀建立和行為習慣養成產生重要影響。然而很多父母都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以及人文素養,我建議社會應當為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同時通過公開宣傳、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全社會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從事少年審判工作 你的感悟是什么
我認為自己不僅僅是一名少審法官,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相比結一個案子,我們更想幫一個孩子。少年審判從來不是簡單、單純的坐堂審案,我們必須還要主動延伸和拓展工作職能,在幫扶、救助、心理咨詢、社會調查、判后回訪、跟蹤幫教、家庭教育指導、普法宣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犯罪記錄封存等方面都需要做足功夫、持續發力。當我得知少年罪犯們改過自新、融入社會過上了正常的生活,我內心由衷地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