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走到了盡頭,但對患有疾病的她來說,前方的路該如何走?這不僅僅是一場離婚官司,更關乎一個特殊群體生活的安頓與權益的守護。近日,宣漢縣法院雙河巡回法庭就用扎實的調解工作,圓滿解決了這起特殊的案件。
2020年,劉某和丈夫李某經人介紹相識后登記結婚,婚后共同育有一子。然而,幸福并沒有持續太久,不幸降臨——劉某因病致疾,需要持續治療。隨著時間推移,劉某的身體狀況給這段婚姻帶來了挑戰。
2025年6月,在母親的陪伴下,劉某將離婚訴狀遞到了雙河巡回法庭。
接到案子,承辦法官的心弦就繃緊了。他多次撥通雙方當事人親屬的電話,全面了解這段婚姻的經歷、矛盾的癥結。
經過多方求證,兩人感情確實已經破裂,無和好可能。法官決定通過面對面溝通,尋找溫情解決方案的路徑就是現場調解。
雙方都同意離婚,但“好聚好散”卡在了共同財產分割上,調解現場一時陷入沉默。
“如果直接下判決,案子是結了,心結可能更難解,甚至激化矛盾?!背修k法官心里清楚,對特殊當事人,案結事了意味著必須撫平傷痕,穩妥安置。于是,情理與法理交織的“破冰”開始了。法官一次次耐心釋法,把冰冷的法條變成樸素的道理;一次次用心明理,引導雙方理解對方的處境。他格外關注原告的訴求,話語中傳遞著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與照拂。
原、被告心中的猜疑與顧慮,在坦誠溝通中一點點消散。放下芥蒂,他們達成了共識:結束這段婚姻。為了讓這份安寧即刻落地,更為了確保劉某未來生活有基本保障,調解協議明確了財產分割。法庭上,被告李某鄭重地將18萬元財產分割款當庭交到了劉某手中。
據介紹,這起案件是宣漢縣法院踐行“司法為民”理念的生動詮釋,冰冷的訴訟程序之外,法官關注更多的是當事人的困境與需求。宣漢縣法院將始終在公平正義的尺度上,融入人性關懷,全力保障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讓每一份裁判文書不僅承載法律效果,更收獲溫暖人心的社會效果。
(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