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
讓一個家庭失去了頂梁柱
一個發展中的公司面臨無法承擔的賠償
情理法之間該如何協調
納溪區法院的做法彰顯了司法的溫暖
近日,納溪區法院成功執結趙某等五人申請執行四川某勞務公司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最大程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又保障了企業繼續正常經營。
手寫感謝信
龐某系駕駛員,在受雇駕駛車輛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經搶救無效后死亡,龐某的妻子、父母及孩子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四川某勞務公司支付上述申請人關于龐某的工傷保險待遇等,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裁決書,裁決由四川某勞務公司支付其相關費用合計上百萬元。裁決生效后,該勞務公司在支付了總費用的四分之三后,因公司經營困難未再繼續履行。上述申請人遂向納溪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龐某的妻子多次來到法院,表示想要盡快拿到剩余賠償款,而勞務公司的老板雖愿意賠付,沒有任何想要抵賴的意思,但也表示短時間內真的拿不出這么多錢。執行法官通過調查也發現,該公司賬戶的確沒有可供執行的錢款。
“申請執行人擔心拖久了會拿不到錢。按照其申請我們可以將被執行人列入失信名單。”執行法官說,但如果按照程序強制執行下去,只會兩敗俱傷,申請執行人最終所獲賠償十分有限,一旦征信受到影響,被執行人也會失去現有的經濟來源,更加無力賠付。
為了幫助申請執行人盡快拿到賠償,同時又要考慮被執行人的現實情況,執行法官花了大量的時間,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溝通協調。
首先,多次在當事人雙方之間進行溝通,通過交流找到雙方利益平衡點;其次,與前來談判的員工代表,說明其中法律關系,希望他們可以想辦法幫助公司解燃眉之急;尤其對于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法官更是反復溝通,強調說明申請執行人的各種難處,勸其換位思考。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做通雙方思想工作。申請人一家表示理解企業經營困難,被執行公司法定代表人、員工代表也表示對企業經營前景有信心且對申請人一家表示同情,企業遂自發籌集剩余費用支付給申請人,雙方和解并履行完畢。
“申請執行人很不容易,被執行人也很講誠信。”回想起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時的場景,納溪區法院執行法官依然感慨萬千“溝通了那么久,終于在雙方和解當天看到申請執行人笑了。”
司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既要維護權威,也要彰顯溫度。通過上述案件的執行,最大程度地維護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解決了實際困難,也保障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