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提升社會公眾對“非遺”保護的法治意識,6月12日,“瀘法麒麟”志愿服務隊納溪分隊走進護國味業二基地,開展“瀘法麒麟·醋藝匠心護非遺”行動。
“護國陳醋始于1889年,具有130余年的生產歷史,經采藥制曲、蒸煮糖化、日曬夜露、淋醅罐裝四大步驟三十六道工序釀制而成。入口酸味醇厚、余味悠長,深受人們喜歡,有‘川南第一醋’的美稱。”伴隨著解說員的講述,志愿者們走進護國陳醋基地,一段承載著歷史底蘊與紅色記憶的故事徐徐展開。
文化長廊
釀醋車間
陳醋曬場
“瀘法麒麟”和法官一起體驗“搗醋”
在這里,現代化生產設備與延續百年的釀造工藝默契配合。車間內,原料歷經層層工序蛻變為香醋的奇妙過程清晰可見;曬場上,整齊排列的醋缸在陽光下靜默佇立,濃郁醇厚的醋香飄散,仿佛在無聲訴說著代代傳承的匠心故事。
“醋也可以用來制作飲品,尤其是炎熱的夏天,最為消暑解膩。”非遺傳承人手持工具,引導志愿者們按步操作。
大家手持攪拌棒,伴著“叮叮當”的歡快節奏,將“年輕、時尚、創新、國潮化”理念融入特調醋飲,制作出專屬風味。
在”醋溜“隊伍里找”瀘法麒麟“~
有了風味醋飲的初體驗,志愿者們深入了解非遺的魅力,品嘗之余,深入了解了非遺傳承困境,并結合實際案例,向傳承人普及知識產權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法律知識。
來自“瀘法麒麟”的點贊
觀看護國陳醋非遺宣傳片后,納溪區法院聯動區文旅局、區市場監管局,共同簽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框架協議》,就納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保護、侵權行為打擊、傳承人權益保障等方面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形成保護非遺的強大合力。
觀看非遺宣傳片
共同簽署《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框架協議》
“我以前從來不知道醋的曬場有這么壯觀,也不知道醋也能做成飲料,如此有底蘊的手藝,值得更多人一起保護!”志愿者們紛紛感慨道。
志愿者們展示自己親手DIY的風味醋飲
基地的工作人員們也表示,這樣的活動以后可以多開展,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護國陳醋,也為非遺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法治“良方”。
非遺傳承人與”瀘法麒麟“和法官合影
納溪區法院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進一步深化司法保護非遺工作機制。通過搭建常態化溝通平臺、開展精準普法宣講、強化司法協作聯動等舉措,為非遺傳承人打造安心“守藝”的法治港灣,讓護國陳醋等非遺瑰寶在法治的守護下,持續煥發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