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宜賓市屏山法院協同多部門,庭前調解了一起繼承糾紛。
據介紹,本次調解由法院邀請人民調解委員會、征地拆遷辦公室、國土所、村組干部共同助力完成。在促進雙方達成協議,及時化解矛盾的同時,也為縣上征地工作掃清了障礙。
那么,“多元化解”的優勢是如何在此案中得以體現的?
案件中,原告鄧某由被告鄧某恩的胞兄鄧某高收養。然而,鄧某高夫婦在鄧某10歲時便相繼去世,后續的安葬事宜均由被告鄧某恩完成。鄧某的親生父母在鄧某高夫婦去世后,便將鄧某接回家中撫養,途中鄧某并未回過鄧家。
現因修建工業園區,原告鄧某養父母位于涼壩村的林地、房屋均屬于征收拆遷范圍。但原、被告均主張屬于自己所有。在村組、拆遷辦、國土所等部門工作人員多次組織協商下,二人均無法達成調解。遂鄧某將鄧某恩訴致法院。
法官認為,該糾紛如不及時化解,將影響政府開展征地拆遷工作,當即決定對該案進行庭前調解。并邀請負責拆遷工作的負責人、村組組長等人參加。
法官在給當事人釋明法律知識,安撫當事人情緒,聽取雙方意見后,從情、理、法等方面進行了講解,促使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原告鄧某與被告鄧某恩共同確認登記于鄧某高名下的位于屏山縣屏山鎮涼壩村前進組土木結構房屋255.12㎡歸原告鄧某所有;原告鄧某補償被告鄧某恩20,800元。(宜賓市屏山縣人民法院 彭躍英 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