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公安部、省廳相繼對“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警務改革提出明確要求,為新時期深化公安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彝區縣級公安機關負責人,筆者以“市縣主戰”為切入點,圍繞“派出所主防”“防什么、怎么防、如何防到位”,著力構建“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職能體系,推動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淺談幾點思考。
一、構建“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 職能體系的背景意義
(一)上級有要求。公安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推進會議強調,要按照“黨委領導、部級抓總、省級主責、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的思路,進一步明晰職能定位,加快構建符合實戰化要求的公安機關職能體系。全省公安局處長會議上,葉寒冰副省長要求錨定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發展方位,圍繞更好履行使命任務,緊扣公安工作理念、體系、能力現代化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創新,堅持以實戰化牽引現代化、以法治化保障現代化、以信息化支撐現代化、以專業化推動現代化,著力塑造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按照“省級主責、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思路,重點圍繞解決好“安全、公平、效率”三大問題,堅持系統觀念、法治思維、強基導向,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著力推動全省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充分體現了各級領導對“主戰主防”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視。
(二)現實有需求。當前國際社會和國內形勢嚴峻復雜、瞬息萬變,各類風險疊加共振效應持續增強,老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對平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紅線不可逾越,責任追究利劍高懸,倒逼公安機關必須加快轉變理念,增強憂患意識,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提升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水平。
(三)前期有基礎。近年來,峨邊公安深入貫徹公安部、省廳和市局部署要求,不斷推進完善“情指勤輿”一體化實戰化、派出所“兩隊一室”建設、司法駐所和“德古”聯調、在村干部和村后備干部中選配“一村一輔警”、扣好執法“第一粒扣子”等改革,充分整合條塊資源和指揮調度、維穩處突、打擊整治、規范執法等要素,不斷優化警種服務前置、“風控”專班研判、多級聯動、層層“傳幫帶”等警務實戰體系,做實全攻全防兩端銜接,做強做優“研交辦督結”閉環機制,有效提升了全警戰斗力、提振了隊伍精氣神。2022年以來,峨邊公安先后榮獲全省優秀公安局、全省“楓橋式派出所”、全省公安機關執法質量考評優秀縣級公安機關等殊榮。峨邊公安倍加珍惜堅持改革強警打下的堅實基礎,明確以“強省優、創國優”為奮斗目標,牢固樹立爭先創優意識,敢闖敢試,勇于走出一條新時代民族地區公安高質量發展“峨邊路徑”。
二、現行警務運作機制存在的瓶頸問題
峨邊位于“小涼山”腹地,社會治安形勢復雜多變,矛盾糾紛,特別是彝族婚戀糾紛情況特殊,維穩處突和治安管理壓力大,目前縣局整體上對警務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還不夠到位,處理問題依賴傳統路徑和慣性思維,缺乏“摸石頭過河”的實踐精神和敢闖敢試的拼搏精神,改革推進“上熱中溫下冷”問題較為突出。與此同時,近年來,峨邊公安大力推進改革強警、科技興警戰略,裝備力量、平臺應用、基層基礎等“硬實力”逐步成熟,但警務制度、運作機制、實戰素質等配套“軟實力”還不相適應,如依托“情指勤輿”一體化運行機制,集成警種、集聚資源,打處戰果不斷取得突破,但在做專做強警種、落實派出所刑事案件辦理“加減法”方面存在堵點;基層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硬件設施在逐步提檔升級,但少數派出所研判機制、勤務安排、職責分工不夠科學,難以有效支撐“兩隊”精準高效工作、落實“主防”職責;深度應用“大數據”“公安云”、“情指勤輿”一體化等各類應用平臺,但應用場景集中在圖偵、視偵模塊,類案串并、集群打擊、建模研判等深層次應用模型建設不多;持續推動社區警務平臺、警輔通應用,依托平安智慧小區建設,創新搭建智慧社區綜合應用平臺,但社區民警對新系統、新手段掌握不足,重點人員穩控、深層矛盾化解、情報收集預警等基礎管控效能有待提高。
三、“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職能體系的建設思路
“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戰略明晰了不同層級的職能定位,厘清了權責清單,對“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樣”作出了規范。彝區公安必須對標對表上級決策部署,準確把握自身特點,厘清“戰防”事權責任,加快構建職能清晰、銜接有序、運行高效的警務實戰體系。
(一)厘清權責清單,建強主戰陣地,著力提升警種實戰攻堅能力。一是明確實戰清單。縣局層面要立足實戰化、強基化導向,按照公安部、省廳相關會議和文件精神,探索建立“大偵查”運行機制,圍繞“打大、打新、打集群”要求,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全面提升“專業打職業、集群打團伙”的實戰能力水平,做實派出所刑事案件辦理“加減法”,騰出主防時間精力。二是強化考核引領。以市局“新篇”系列考核為目標,堅持考核引領、以考促改,堅定主戰主防職能體系建設的決心信心,進一步明確績效考核細則,多用善用捆綁考核、任務分解、定量定責、明確比例等考核手段,將打處考核指標、考核任務剝離基層、壓向機關,切實為基層減負。三是深化協同作戰。持續深化“情指勤輿”一體化實戰化作戰和“大偵查”運作機制,強化警種部門和派出所同頻共振、合成作戰,既要在職責上明確區分,同時也要緊密聯系、互為支撐、互為補充。警種部門要利用資源聚合優勢,依托“情指勤輿”一體化平臺等實體化作戰平臺,圍繞“派出所主防”任務,以最高權限、最全資源主動為基層提供線索人頭和情報研判產品,強化賦能支撐。各派出所要聚焦基礎要素管控主責主業,加大人力、精力投入,積極配合警種部門打好協同仗,推動各類風險隱患發現在早、處置在小,確保不發生有影響的重大疑難復雜案事件。
(二)堅持強基固本,夯實主防根基,持續推動基層基礎提檔升級。一是盯緊“人事物”域,明確“防什么”。盯住“不放心的人”,全量摸清轄區重點人員、重點群體底數,推動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源頭穩控措施、動態清零銷號和多元化解機制,確保在控在位、盯死看牢。防住“高風險的事”,依托“一標三實”“一村一輔警”“平安‘斥候’隊”“警務通”、社區網格員等多元手段,全量采集管控“人、地、事、物、組織、風險”等基礎要素,同步開展網上網下動態巡查,確保始終將“高風險的事”納入視野、追蹤研判、高效處置、妥善化解。管住“不放心的物”,以“找堵防”專項行動為載體,全方位排查轄區商超廣場、學校醫院、重點單位、行業場所等重點部位安全隱患,落實涉槍涉爆、危化品等全鏈條監管,嚴防打響炸響。二是聚力“前中后”場,明確“怎么防”。做精情報研判“中場發動機”。持續深化“情指勤輿”一體化改革,依托一體化實戰平臺,實現省、市、縣、所四級聯動,帶動縣局形成“局所隊聯動”“警種、派出所互補”的一體化、實戰化職能體系,推動實現警務資源集約高效、打擊整治精準有力、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大安全”格局。做強打擊整治“前場推進器”。堅持以打開路、以打促防方針,對重點集群案件,實行專班攻堅、上下捆綁、協同聯動、一體作戰,確保大案全破、要案必破、快偵快破。同時深入分析本地治安形勢,持續加大KTV、酒吧、洗浴按摩等易藏污納垢的娛樂服務場所明察暗訪力度,擠壓違法犯罪空間,凈化社會環境。做實基礎防范“后場防火墻”。要縱深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緊盯影響社會安全穩定重點要素,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治安要素管控、部門聯動、整體防控機制,高效開展隱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努力將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三是織好“點線面”網,確保“防到位”。首要抓好面上統籌,縣局層面要加強上下溝通、左右協調,積極發揮統籌牽頭作用,不斷健全完善“主戰主防”責任清單,督促警種、派出所嚴格按照責任清單履職盡責。其次發揮條線作用,警種層面依托專業手段資源,加強賦能支撐,匯總各類涉案線索,統一研判,建立由案到人的流水線,生成抓捕清單,屬地派出所根據抓捕指令高效抓捕,搶抓破案時效,將派出所辦案力量從案件偵辦前道工序中解放出來。最后形成點上開花,派出所層面不斷優化完善“兩隊一室”建設,轉變“重打處、輕防范”慣性思維,由綜合指揮室牽頭,建立風險事項每日研判、定期會商、實時推送、深度共享機制,落實區域合成維穩、合成管控、合成巡防等防范措施,從源頭上壓降警情、防控風險、控制發案,從過去等警上門、接受指令、事后反應被動警務,向事前研判、預測預警、超前應對主動警務轉變。
(三)優化警力配置,賦能警務實戰,傾力打造公安鐵軍高效模式。一是警力配置最優化。針對基層所隊中存在的警力配置不均問題,合理分配警力,開展人員輪崗。通過角色互換,讓民警接受不同崗位歷練,逐步消除警種隔閡,打破警種壁壘,力爭使民警在工作中既有“群眾考量”,又有“貓鼠思維”,切實實現一警多能,發揮全警最大戰力。各派出所要嚴格按照市局“三每”制度,通過定期完善更新訓練配置,打造實用訓練場地,利用業余時間開設爬山、長跑等集中活動,寓教于樂,不斷激發隊伍活力與能力,著力鍛造高素質公安鐵軍。要牢牢把握輔警隊伍這一支可靠力量,充實輔警隊伍力量,按照“嚴格把關、擇優聘用”的原則,實行崗前政審,招錄文化素質較高、綜合能力較突出、政治素養過硬的人員,同時嚴格輔警隊伍管理,淘汰超齡、不服從管理以及無法勝任公安工作的人員,不斷為隊伍輸送新鮮血液,實現隊伍向年輕化、規范化轉變,讓輔警這支生力軍真正成為“”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的得力助手。二是科技賦能最強化。全面落實公安大數據戰略,加快智能感知設備補點擴面,推進警用裝備迭代升級,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升級改造公安指揮中心,完成網安實驗室項目工程建設,強化黑竹溝、高速出口防控圈層建設,全面提高警務實戰效能。加快圈層智慧檢查站、臨時檢查站、動態查控點建設,不斷提升治安防控識別圈“圍閉度”。持續推進街面屯警點建設,完善武裝巡邏、動中備勤常態化警務機制,在重大敏感節點執行巡特警、武警和值班民警聯勤巡邏,著力提升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持續推進智慧平安小區、大數據分節點、感知源等項目建設,逐步構建“點線面圈”立體化防控網絡,全面提升對各類風險隱患的自動識別、敏銳感知和防范能力。不斷強化數據融合、網絡融合、通信融合,打通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最后一公里”,不斷提升治安管控能力。圍繞“一機通辦”“一窗通辦”“陽光警務”等改革重點任務,著力破解系統對接、數據共享、流程簡化、業務授權等難題,實現在集中受理審批、網上全程辦理、跨部門聯辦、為民服務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三是正向激勵最大化。要把講政治作為第一要求、把講忠誠作為第一標準,始終牢記“公安姓黨”的根本政治屬性,堅持政治理論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與內涵,統籌安排“三會一課”線下學習計劃,用好“學習強國”線上學習系統,形式多樣開展系列主題教育,從上至下不斷強化“主戰、主防”理念,進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砥礪全警忠誠本色。用好績效考核“指揮棒”,以目標績效為工作重心,通過調整考核重點,重塑考核方向,打破“以打處論成績”的固有思維,強化“以平安為基石”的工作理念,讓民警日常主防的點滴付出都能直觀反饋在全員考核中,量化考核結果,并將考核運用到評功評獎、晉職晉級上,獎優罰劣,激發民警工作熱情,有力提升民警職業榮譽感、自豪感、歸屬感。通過種種惠警舉措,解決民警實際困難,確保隊伍始終保持旺盛斗志和持久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