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工程,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標志性工程,對于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犍為縣公安局始終堅持“防為主、防在先”工作理念,緊密結合實際,運用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優勢,主動順應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帶來的新挑戰、新要求,不斷織密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網絡,依托”情指行”一體化實戰機制改革,創新構建“369”條塊式實戰警務模型,引領打造集打防管控于一體,形成指揮高效、動態布防、多維防控、反應迅速、覆蓋全面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持續實現了秩序好、出事少、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的工作目標。
一、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的犍為實踐
犍為縣地處川西南,位于成渝雙城經濟圈水陸交通重要節點,是成都2小時經濟圈中承接宜賓、貴州的重要城市,全縣“一心一地一城”發展戰略推動力度大、節奏快,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營商環境對犍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根據近年來犍為縣公安局開展打防管控開展的大量實踐和取得的實際成效,試析一些經驗做法。
(一)做實了機構改革文章,不斷優化力量布局。犍為縣有常住人口56萬,是樂山市除市中區的第一人口大縣,犍為縣公安警民萬分比為0.47,居全市末位。在此情況下,犍為縣公安局想方設法在優化機構設置、內部挖潛增效上做文章,全力推進“情指行輿”實戰體系構建,大力爭取輔警配額、經費保障調增,加強日常監管考核和層級化管理,致力彌補警力緊缺的不足,在做強以巡特警為尖刀、以交巡警務融合為支撐、以派出所和警務室為基礎底座的治安防控體系基礎上,相繼組建起“金犍飛鷹”“金犍鐵騎”“金犍警犬”“防范打擊新型網絡犯罪中心”等專業隊伍,推進重點城鎮快反應急機制長效化、實用化;創新建立“金犍護校隊”“金犍護醫隊”“金犍護企隊”“平安犍嬢嬢”等群防隊,并協調黨政在重點鎮建立“綜治巡邏隊”,將各方力量匯聚整合,實行城鄉一體聯巡聯防聯治聯控,產生1+1>2的實戰效果,形成環城區、環景區、環重點項目、環縣際的多層級、多維度的圈層防控體系,扎實推進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治安防控網、社會面治安防控網、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安全防控網、重點行業和重點人員治安防控網、治安卡口防控網、信息網絡防控網等“六張網”建設,全縣案事件比率連年創新低,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測評連年創新高。
(二)做實了機制創新文章,不斷提高實戰效能。深入推進”情指行”一體化實戰機制警務改革實踐,著力將各項警務的作用和優勢發揮到最大化。一方面是創新應急處置機制,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在安保維穩和多次應急處置工作中獲得黨政高度肯定,得到縣委、縣政府授予突發緊急事件“第一指揮權”,將全縣力量和資源納入案事件應對處置體系,推進了非警務警情有序分流處置,創建出“一哨預警”校園反恐防暴警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破除了公安單打獨斗困局,逐漸形成“黨政主導、公安主管、各方參與、整體應對”的應急處置格局。這方面機制在多起事件處置中得到檢驗升華,成為全縣危機應對“龍頭”。另一方面是創新實戰指揮機制,不斷加強資源整合力度打破壁壘,從2017年開始便走上“情指融合”的路子,匯集警情分析、情報研判、圖像巡查、實戰指揮、輿論宣傳等資源為一體,建立起“情指行”三同步的實戰警務架構;近年來,結合部省市關于情指改革的系列指導意見,犍為縣局實踐構建起更加成熟完善的實戰指揮體系,創建出“四步防控法”的優秀技戰法,將“事前”排查防范、“事中”應急處置、“事后”清零風險以及全程盯辦評估納入指揮體系控制,實現對“事情”的全面掌控,其先進性和實效性突出,隱隱成為全省縣級公安機關情指體系改革實踐典范。
(三)做實了智慧防控文章,不斷鞏固平安成果。一是升級天網工程。綜合考量一、二期天網工程老化、跟不上需要以及在“8.18洪災”中嚴重受損等情況,投入資金進行升級改造,同步對三、四、五期天網終端進行檢修,更換高清設備,全部配套“天網音柱”呼控系統,添加應用模塊,高效融合“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加強數據接駁應用,集中對服務器和機房以及配電設施進行系統改造升級,結合“金犍飛鷹”空巡隊,最大程度發揮“天眼”巡防的作用優勢,不斷打牢視覺融合計算設計基礎。二是布建“圖碼聯偵”。在布局建設天網人臉抓拍、車輛卡口應用的基礎上,投入資金建設后臺視覺計算系統,規劃布建感知終端800余個、視頻解析700路,全要素進行單維伴隨分析,建立軌跡反查模型,深度挖掘一些點位少、時空短的關鍵信息,精準核實并布控監測,鞏固縣域邊界、主要出入口、縣城區交通要道和重點場所等“四道防線”。三是推廣可視化監管。實踐成熟涉爆單位“可視化”監管系統運用,對民爆物品的運輸、儲存及爆破作業現場的爆炸物品卸車、場內搬運、臨時保管、裝藥、連線、檢查、警戒等工作環節開展實時監管,連續15年實現涉爆單位安全事故零發生;借此,將可視化監管廣泛應用于寄遞物流、廢舊物品收購、酒吧等重點行業以及金融、工程項目等重點領域,突出物防、技防彌補人防不足的短板,提高監管水平的同時,實現對安全風險預警性、預見性能力提升。
(四)做實了基層基礎文章,不斷推動治理創新。一是“分色預警”防風險。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對全域警情、社情、民情和重點主體、企業安全、交通安全等實行分色預警、分類責任、分級處置機制,對應排查風險進行匯總評估,按風險情形分紅、黃、藍分色向相關單位推送預警,按照風險類型確定責任單位和部門,重大、特殊風險類型實施整體聯動,設置村、鎮(派出所)、縣級責任機關、全縣聯動“四級處置機制”,程序化推進防風險、保安全各項工作,在圓滿完成各類安保任務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二是“一村一警”強基礎。深入推進“一村一(輔)警”警務改革實踐,與爭創全市經濟副中心、鄉村振興暨“一鎮一品”發展戰略深度共振,推動上升為黨政工程,爭取輔警配額調增,新聘輔警69人,同步實行機關民警下沉社區32人,盤活鎮法庭、道安辦、綜治巡邏隊、司法宣傳員等力量資源,多方壓實工作責任,建立完善爭競機制,依托“嘉陽.小火車”景區推出“反詐專列”“禁毒專列”,創新“一花一茶一旅一警”治理品牌,形成“茉莉警務”品牌雛形,以“一村一(輔)警”警務創新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三是“三無小區”細治理。堅持和發展“雙報到”治理機制,即:社區民警和巡警大隊民警到篩選確定小區報到,共同開展治安檢查治理工作。積極向黨政爭取將“三無樓院”治安防控建設納入黨委、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先后投入資金近300余萬元,為城區566個“三無樓院”免費安裝638個智能門禁系統,形成政府主導、公安指導、居民自治安防管理模式,“三無小區”快速轉變為“平安小區”,90%以上小區的實現零發案,盜竊發案下降92.3%,得到小區居民充分認可。四是“兩個中心”控極端。先后向縣委政府爭取專項資金100余萬元,聯合衛生、疾控中心、民政等部門建成了“特殊病人康復中心”“精神病人收治中心”,設立床位260個,每年由縣財政出資(約150萬元左右),縣局派出3名民警,帶領12名保安24小時值守,累計收治病殘吸毒人員、肇事肇禍精神病人900余人次,治療康復600余人。
二、創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和信息化、智能化的迅速發展,公安機關在全面提升社會治安動態管控和快速反應能力之余,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仍存在諸多建設困難和發展問題。
(一)基層基礎建設還不夠扎實。受長期以來重打擊輕防范思維的影響,公安機關往往注重打防績效的提升,把大量的警力、精力都用在完成打處指標等實戰類工作上,對基礎工作信息化投入的精力弱化,導致基礎工作出現了缺乏及時、有效、鮮活的信息支持的現象,使得治安防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大打折扣。雖然近年不斷加大對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視和推動,基礎工作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因工作機制、管理體系、績效評估以及長效機制等沒有真正形成一套成熟的支撐體系和運行體系,管理和防控效能未能完全凸顯。
(二)資源整合運用還不夠高效。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深度運用,信息數據愈發成為支撐基層警務實戰的重要因素,由于警種部門間信息流轉未完全打通,信息數據未能有效整合共享,“信息孤島”問題依然存在。如何將技術和情報加工產品推送給基層,更好地輔助警務決策、服務基層實戰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對影響社會穩定、影響公眾安全、突出違法犯罪等方面情報信息搜集匯總和綜合研判評估渠道還不順暢,與實現提前預警、超前防范的目標仍有距離。
(三)科技創新動力還不夠強勁。目前,公安機關信息運行機制和應用思維已形成,對信息化、科技化的技術手段依賴性越來越強,但仍要具體認識,基層所隊的勤務指揮室建設還不夠完善,尚未發揮其應有的真正效能,信息應用工作關聯不高、整體性不強,特別是在基礎信息支撐情報研判、情報研判引領基礎防范、信息轉變為現實戰斗力還缺乏完善的機制保障,且公安機關內部存在內設機構交叉重疊,職責權限不明等弊端,缺乏強勁的內生驅動力。
(四)社會聯系協作還不夠緊密。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項涉及范圍廣、綜合性較強的系統工程,涉及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乃至每個社會群體。目前的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建設責任過于強調公安機關一家的作用,其它社會部門在防控體系建設過程中大都是少擔責甚至不擔責,有的即使是擔負一定職責,也處于次要和輔助地位,重視程度和工作效能不高,存在疲于應付、敷衍了事的情況不在少數。由于缺少其他社會部門的響應和支撐,公安機關孤軍作戰、孤掌難鳴,無法形成系統完整防控體系。
三、創新推動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平安是群眾最根本追求,安全是發展最根本需要。《史記》有云:“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一級的平安穩定對于國家整體發展穩定大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展立體化治安防控作為社會治理領域的重要一環,需要不斷貫徹新理念、落實新要求、制定新措施,因情施策、綜合治理,創新推動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主動適應發展,積極回應期待。
(一)更加突出依法治縣,不斷提升治安防控法治化水平。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必須在法治框架內依法建設、依法推進。樂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樂山市“十四五”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明確在黨的領導下,依法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并就“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協調、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立體化防控格局進行了說明,系統制定了的建設指導意見,要求各縣(區)同步制定建設規劃。犍為縣委、縣政府堅持法治思維,圍繞工作重點,制定由犍為縣公安局牽頭制定,從依法治縣的高度,進一步明確全縣層面的規劃路線圖、任務書、責任狀,解決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問題,犍為縣公安局牢牢抓住這一機遇,堅持依法治縣、依法行政理念,全面貫徹落實《通知》精神,主動匯報爭取支持,逐項分解建設任務,壓實各職能部門責任,確保新時期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同步規劃、同步投入、同步實施、同步推進”。
(二)更加突出情報引領,不斷提升治安防控預警化水平。一是密織情報網絡。圍繞社會面、重點行業、基層基礎、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網絡信息、情報導控六張防控網,探索構建以情指中心為主導,特情力量、信息員、群眾舉報為集成的“四位一體”情報工作體系。規范建立的“一村一警”、鎮綜治隊、治安積極分子、“紅袖標”“網格員”等群防群治力量的管理制度,拓展情報信息來源渠道。二是深化指尖警務。充分運用移動警務終端和公安信息化裝備,不斷做實數據采集、情報跟蹤、信息傳遞,進一步規范源頭信息采集目錄清單和數據標準體系,加強對物流寄遞、廢舊物品購銷、共享租賃、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等新業態數據的協調獲取,以“情指勤輿”體系為依托,強化數據獲取比對和指令傳達落實,不斷提升數據信息的應用能力和水平。三是提升預見能力。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公安業務的深度融合,推動“網上公安”“智慧公安”專業手段的提檔升級,提升公安機關對涉穩、涉眾及重大案件情報信息的掌控預警預判能力,有效發揮維護穩定、打防管控、快速反應的研判支撐作用。
(三)更加突出科技支撐,不斷提升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一是加快視頻匯聚。建立健全公安機關視頻大數據中心建設,深化“天網”“雪亮”“慧眼”工程建設,積極協調交通、住建、環保、國土等部門,整合共享交通營運車輛、新建小區以及行業場所、大型商場、人員密集場所等社會面視頻監控資源,推動視頻數據集成共享。二是加強整體防范。要堅持適應發展需求,加快推進公安“天網”改造升級,突出補盲加密、高清改造兩大重點,按照重點道路交叉無死角、主要街道關鍵節點無盲區、人員密集區域無遺漏,以及集鎮中心、公共交通工具、治安復雜場所主要出入口全覆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重點單位、要害部位、易發案場所、老舊小區的技防體系建設。三是加力農村防控。系統分析農村地區治安防控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根據人口分布、發案特點等實際情況,在加強技防建設基礎上,建立常態化的預警宣傳、震懾宣傳、法制宣傳相結合的大宣傳機制,對階段違法犯罪的動態、手段和特點,科學運用鄉村“大喇叭”、警民“微信群”、治安“宣傳車”等,及時向群眾預警,提高群眾預防能力,要進行籌劃召開退贓大會、警民懇談、專題宣講等,展示好公安機關打擊違法犯罪的力度和決心,引導居民群眾主動參與、自覺防范、聯動共治。
(四)更加突出打防管控,不斷提升治安防控專業化水平。一是強化合成作戰。要不斷深化公安改革打破警種壁壘,深度破解警種(部門)之間依然深層次存在的各自為政、單打獨斗局面,進一步優化合成研判作戰體系,健全完善合成研判、合成指揮、合成處突、合成偵查、合成防控,提升警務實戰的合成攻堅水平,要堅決依托”情指行”一體化實戰機制改革,持續強化機關警種特別是情報部門的實戰單元建設,全面支撐一線實戰能力提升。二是實化巡防機制。要狠抓“城區交巡合一”警務改革機遇,建立健全城區巡防、鄉鎮巡防、重點巡防分級分責管理機制,完善空中巡防、地面巡控、群眾巡管“三巡合一”的巡邏勤務制度,納入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主要內容,推動聯勤指揮中心和基層所隊勤務指揮室協同運作,科學調整巡防布局和防控重點,不斷提升社會面巡邏防控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水平。三是優化快反布局。要充分立足本地實際,統籌社情、民情、警情,深入分析掌握社會治安形勢,科學調整、合力布局快反點、屯警點、檢查站以及流動檢查點,注重相互依托、力量交叉,梯級式布警提高應急處置和支持支援能力,提升城區和重點區域圈層防控的密度和水平。
(五)更加突出重點盯控,不斷提升治安防控精準化水平。重點人員、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因容易滋生社會治安問題,一直是治安防控的關鍵。一是落實常態管控措施。常態落實“五包一”“多包一”的管控工作措施,要積極探索建立動態發現列管、網上跟蹤監測、網下實體管控“三位一體”的新型管控模式,健全完善對重點要素的綜合研判,實時調整對策,推動重點管控由傳統的現實表現評判考察向數據采集分析管控轉變。及時掌控各類重點動態情況,落實穩控責任,做到穩控在先、處置在前。二是落實常態排查措施。對重點人員、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常態落實“一月兩檢”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敏感節點和重大活動期間的滾動排查和動態排摸機制,著力發揮“風控辦”的作用優勢,加強相關警種和派出所的指導,提高對人、事、物、地、組織動向和現實風險的動態預警,確保對重點風險發現在早、處置在小。三是落實常態應急措施。結合情報中心綜合研判、警種部門專業研判、基層所隊戰術研判“三級聯動”研判機制,確保應急處置措施具備針對性、時效性和精準性,要堅持黨政主導、部門同步,實行差別化層級管理,探索建立重點事項動態管控清單制,推行社會面區域等級防控機制,科學優化應急處置力量布局,經常性實操演練提能,確保任何情況下拉得出、站得起、打的贏。
(六)更加突出共治共享,不斷提升治安防控社會化水平。一是爭取黨政重視。要堅持黨對公安工作的絕對領導,根據社會治安防控階段性工作需要,認真落實向黨委、政府匯報工作要求,提高黨政對社會治安形勢的掌控力度,及時向防控工作提供多元化保障支撐,提級推進黨領導下的社會聯動防控格局更加成熟、更加管用,確保各級各部門責任壓力、作用發揮、融合共治,破除公安機關“單打獨斗”的現實局面。二是堅持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歷來是公安工作的重要法寶,也是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要充分依靠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想盡千方百計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發揮好群眾的主體作用,探索更多更實在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實現服務群眾、回饋群眾、群眾回應的良性回路,以無窮的民力不斷織密織緊治安防控體系的籬笆。三是注重推陳出新。要堅持現代科技發展與發揚優良傳統的結合運用,勇于對陳舊、不適用、效率低的工作模式“動手術”,不斷健全完善“腳板+網絡”、“傳統+科技”、“專門工作+群眾路線”的新思路新方法,圍繞“無發案、無事故、無矛盾、無信訪”目標,結合地方發展需要,細胞化推進社會治理和治安防控,以區塊“小平安”繪就社會“大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