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縣因石棉礦而得名,位于大熊貓國家公園片區內,享有“熊貓放歸地 溫泉陽光城”之美譽。上世紀50年代開始持續了50余年的石棉礦開采留下的廢棄礦山曾是石棉縣推進綠色發展亟待解決的生態問題。近年來,石棉縣有序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昔日“瘡痍”已披上綠衣。為守護生態修復成果,保障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有序推進,石棉縣法院立足審判職能,多措并舉,能動履職,主動融入“大熊貓+”產業體系,以司法之力守護生態石棉。
出臺意見,構建司法保障格局
石棉縣法院出臺《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片區生態修復及建設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意見》以服務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片區生態修復及建設為落腳點,從政治站位、思想引領;依法嚴懲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妥善審理涉環境資源民事案件;加強宣傳引導、健全協作聯動機制等方面出臺九項舉措,全方位為生態修復及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提供司法保障。
部門協同,設立司法實踐基地
6月4日,石棉縣法院與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在國家重點項目工程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板廠溝片區設立“環境資源修復司法保護基地”。旨在通過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示生態修復成果、開展法治教育、組織社區矯正人員開展志愿服務等形式,聚力打造集生態理念傳播、修復成果展示、法治教育宣傳、生態保護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司法實踐基地,并以此為依托提升全民生態保護意識。
普法宣講,傳播生態保護理念
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石棉縣法院組織干警開展環保普法宣傳,傳播生態理念。針對生態修復重點項目新種植植被被牲畜損壞的情形,5月30日-31日,石棉縣法院組織干警到南椏河流域新康片區修復項目周圍開展入戶走訪和宣講。干警從生態文明理念及侵權責任的角度向生態修復點周圍養殖牲畜的老百姓進行有針對性、點對點的宣講,引導群眾自覺保護和守護自然生態環境,切實守護修復成果。
執行回訪,檢查生態司法成果
石棉縣法院定期、持續組織干警前往位于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修復性司法實踐基地開展“補栽補種回頭看”活動。對基地內的樹木進行澆水、除草、施肥等日常管護,對未成活的樹苗進行清理并補栽補種。自該修復性司法實踐基地建立以來,石棉縣法院多次通過“回頭看”活動做好基地內苗木后期跟蹤,目前基地內各類苗木長勢良好。
近年來,石棉縣法院積極探索環境資源司法保護新思路,立足“中國大熊貓放歸之鄉”,打造獨具石棉特色的“大熊貓+”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模式,先后建立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修復性司法實踐基地,2個巡回辦案點,形成輻射全縣的“1+7”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圈。下一步,石棉縣法院將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扛起人民法院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擔當,切實找準司法助力生態保護的切入點、結合點、發力點,著力推動司法保護生態修復成果和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的服務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