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載法治潤長江,一江碧水映初心。長江在四川境內全長1040千米,四川將近97%的面積都屬于長江流域,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自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實行以來,四川法院以司法為筆,以擔當為墨,從“懲治違法”到“修復生態”,從“司法守護”到“全民參與”,用一個個案例、一串串數據,書寫了長江上游的綠色答卷。
一、立足職能抓保護
治污治漁治岸是長江大保護的首要任務。四年來,全省法院加大長江上游各流域水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行為的懲治力度,審理各類污染環境刑事案件68件252人,讓人民群眾暢享“藍天白云、清水凈土”。張某予等三人非法傾倒工業廢水污染農業灌溉用水,被依法判處相應刑罰,并分別判處罰金三萬元至一萬元不等,保障沿岸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耕地安全。
(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法庭法官對一起涉鐵路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件開展現場調查、上門調解)
深入開展長江“十年禁漁”專項審判活動,堅持“捕、運、售”全鏈條打擊,審理非法捕撈等刑事案件1983件3498人,有力保障長江上游干支流休養生息。5件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涉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賈某華等19人以電擊等破壞性方式非法捕撈大鯢等野生魚類,被依法判處相應刑罰,并責令賠償生態資源損失。該案在央視一套《今日說法》《長江禁捕第一年》節目中播出。與省檢察院、水利廳等部門聯合開展河湖安全保護綜合執法行動,依法嚴懲非法采砂違法犯罪活動,審理河道非法采礦案件357件1144人,有力維護長江上游河道安全。
(賈某華等19人非法捕撈大鯢等野生魚類案件庭審現場)
(案涉魚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鯢)
二、一體協同共治理
跨域協同治理是長江大保護的制勝法寶。在全省法院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大熊貓國家公園、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機制,形成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核心,輻射省內三大流域的“一園三江”環境司法協作體系,有效凝聚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合力。四川高院出臺指導意見,建立“紐扣法庭”機制,先后在沱江、岷江、嘉陵江及重要生態功能區推廣,有力推動長江上游環境司法協作機制實質化運行。
(沱江流域紐扣法庭結對啟動儀式)
四川宜賓、瀘州等地法院聯合重慶、貴州、云南等長江沿線8地法院,成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司法保護協作聯盟”,實現長江上游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跨區域司法協同保護。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司法保護協作聯盟成立)
三、多措并舉強修復
修復生態環境是長江大保護的重要舉措。全省法院不斷創新恢復性司法舉措,靈活增殖放流、巡河值守等方式,修復長江上游水生生態環境。2021年以來,共判決補種林木27萬余株,增殖放流魚類逾419.49萬尾,判決繳納修復費用30102.1萬元,有效促進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環境資源案件特點,落實預防性司法,對可能損害生態環境公共利益的采取預防性措施,探索適用環境侵權禁止令,推動“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基本原則落地落實。李某華等11人非法盜獵野生小熊貓、金絲猴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層層轉賣到全國各地,對于動物園經營者的犯罪人,為預防其利用從事野生動物收購、飼養、出售等便利條件再實施此類犯罪,對其判處“禁止令”。
(雅安中院審理的李某華等十一人非法盜獵野生小熊貓、金絲猴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在央視一套《今日說法》《珍愛野生動物》節目中播出)
與重慶共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川渝司法協作生態保護基地和“大三峽·大巴山”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賦予生態理念傳播、成果展示、法治教育、文化推廣、環境修復等功能,運用法治力量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
(大三峽·大巴山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揭牌)
四、綠色司法促發展
綠色高質量發展是長江大保護的必由之路。全省法院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深入開展涉耕地專項審判活動,審理涉耕地刑事、民事、行政案件500余件。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協和社區4個居民小組與李某洪土地經營權出租合同糾紛案入選人民法院依法保護農用地典型案例。在涼山設立“天府糧倉”司法保護基地,指導成都平原“天府糧倉”核心區司法保護聯盟,切實增強耕地司法保護實效。
(成都平原“天府糧倉”核心區司法保護聯盟協作框架協議簽約現場)
成都中院建立知識產權種業專家咨詢庫,設立臍橙產業司法服務工作站,做好服務“土特產”文章。雅安市名山區人民法院設立茶事審判法庭,助力宜居宜業宜養宜商“中國茶都”建設。樂山市法院設立產業巡回法庭,護航峨眉山茶、晚熟柑橘、林竹、道地中藥材等產業集群發展,被最高人民法院宣傳推廣。
(峨眉山旅游環保巡回審判車開進大西南茶葉市場)
成都、德陽、眉山、資陽、成鐵5家中院簽署成都都市圈司法護航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并設立金沙遺址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基地。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設立武侯祠文化遺跡“司法保護工作站”,守護蓉城歷史文脈。召開全省法院服務保障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會議,指導5A級景區法院成立生態文旅司法保護協作聯盟,以高水平司法擦亮“安逸四川”名片。
(金沙遺址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基地啟動現場)
五、全民參與大保護
共建共治共享是長江大保護的終極目標。全省法院利用長江保護法實施等時間節點,大力開展巡回審理、庭審直播、法官巡河、禁漁巡查、增殖放流等活動,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為長江大保護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9-2022、2022-2023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發布涉漁典型案例30件,進一步凝聚了全社會支持、參與保護長江的社會共識。依托生態修復基地、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展護航長江專題宣傳,引導“捕魚人”轉變為“護魚人”。舉辦“法官來了”系列節目,對個案進行深入解讀,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川渝六區法院在宜賓三江口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市民在宜賓三江口投喂魚群)
(資陽市雁江區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庭審現場)
四年耕耘,蜀水長清。從雪山腳下的涓涓細流,到長江出川的磅礴波濤,四川法院以司法的溫度與力度,讓“共抓大保護”深入人心。未來,這片承載著千年文明的沃土,必將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