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峨眉山市檢察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四川省檢察院“三培育三引領”活動為契機,緊緊圍繞峨眉山市委“加快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成世界級旅游景區、爭創全國百強縣”的奮斗目標,以培育優秀辦案團隊為著力點,傾力打造“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引領帶動檢察隊伍綜合素能提升,不斷推動峨眉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峨眉天下秀。海拔3099 米、座落于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的峨眉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這里風景秀麗,吸引了無數國內外游客前來游玩。為了守護這獨一無二的瑰寶,峨眉山市人民檢察院從2020 年開始打造“ 四大檢察”案件融合辦理的“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旅游安全保護為主要工作目標。兩年多時間,“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辦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和食品安全、文物保護等公益訴訟案件138 件,團隊更是被評為“全國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活動表現突出集體”。
來自使命的召喚“益·峨眉”應運而生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作為守護世界‘雙遺產’的新時代檢察官,我們有責任協同‘景城一體’,把檢察工作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和生態建設,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談起“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峨眉山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鄭剛這樣說。
“益·峨眉”這個名稱有深意:“益”,即是公益,檢察機關是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峨眉”,則取自峨眉山。峨眉山市人民檢察院將守護峨眉山作為“益”不容辭的責任。對于峨眉山市人民檢察院來說,他們不但在守護峨眉山這一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同時也是在向每一位到峨眉山旅游的游客展示自己的擔當,為峨眉山創建世界級旅游景區貢獻力量。2020 年,峨眉山市人民檢察院組建起以副檢察長帶頭辦案,員額檢察官共同參與的“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
這支辦案團隊成員集合了該院老中青三代檢察人,既有剛辦案不久的“新兵”,也有辦案業務過硬的“骨干”,更有辦案經驗豐富的“老兵”。團隊緊緊圍繞辦理涉生態環境、文物保護和旅游安全類案件這條主線,實現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文物古跡和景區旅游安全等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一體化辦理,切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用專業與匠心,把司法為民的初心落實在辦案中。
2020 年以來,該團隊共辦理相關案件138 件,此外還推出“益·峨眉”隨手拍舉報平臺,在低山黃灣游客中心、中山萬年寺、高山金頂片區分設3 個聯絡點,聘請12 名公益訴訟觀察員,構建起“平臺+人員”線索收集機制。綜合運用航拍取證等技術,配置快速檢測設備,提高團隊履職效能。
團隊成立以來,牢固樹立“ 雙贏多贏共贏”檢察理念,積極探索構建以公益保護為主的文旅生態環境保護“綠色檢察”體系,牽頭成立“峨眉山雙遺產”保護聯盟,簽署《關于建立峨眉山“雙遺”保護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聯動機制的意見》《河(湖)長管理協調機制聯動推進流域水生態治理保護合作協議》,建立線索移送、打擊犯罪、公益訴訟訴前磋商以及生態修復、文物保護、共建共保等多個聯動機制。并積極爭取峨眉山市委、市政府支持,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整改落實情況納入全市38 個市級職能部門和13 個鄉鎮(街道)的目標管理考核,逐步形成各單位主動接受監督、積極配合監督、全力支持監督的工作新格局。
加強文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游”得暢心
“四峨山的彌勒佛石刻像局部有殘損,且有亂涂亂畫痕跡,沒有任何防護設施,文物的安全存在隱患。”在一次“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與峨眉山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的訴前磋商會中,針對峨眉山中一些文物的保護問題被提了出來。峨眉山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四個部分組成,目前開發得比較好、游客數量大的是最大最高的大峨山,而其它三座山常常被人們忽略,前面提到的彌勒佛石刻像便位于四峨山。在該團隊不懈努力下,石刻像前已立起了提示游客的標志,周圍也安上了攝像頭,針對石刻像的守護力量得到了增強。
這僅僅是該團隊守護峨眉山景區的一個縮影。他們延伸檢察職能,對發現的峨眉山景區、峨眉山下的19 處不可移動文物存在的滲水、裂縫、蟲蛀、腐爛、傾斜等問題開展公益訴訟監督。
峨眉山得天獨厚的環境,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經過考證有植物3200 多種、動物2300 多種。“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成立兩年來,辦理了30 余件涉景區資源保護案件,用實際行動當好了峨眉山的“護山員”。不僅如此,在面對破環自然環境的行為時,團隊始終堅持以保護公益為核心,根據“誰污染、誰治理、誰損害、誰賠償”的環境立法宗旨,積極探索適用生態環境修復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修復得好不好,看最終效果,這是該團隊一直堅持的生態公益訴訟導向。
此外,團隊還與峨眉山博物館共同打造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法治科普教育實踐示范基地。游客一走進峨眉山博物館,立刻就能感受到與其他博物館不一樣的氛圍。博物館的電視里滾動播放的是峨眉山市人民檢察院自制法治宣傳視頻《綠水青山花開峨眉》,四個立式LED能讓參觀者有選擇地了解檢察文物和生態保護知識,博物館每個景點還能看到“檢察小貼士”。
關注環境治理確保“住”得放心
在“大走訪大服務”走進群眾工作中,“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接到群眾反映,在峨眉山城邊某個廢舊的工廠里,堆放著大量的廢棄鋁灰渣,平時會產生揚塵,附帶著刺鼻的味道,而一到下雨天,雨水混合著渣土,更會產生腐蝕性氣味,周圍住戶不堪其擾。
收到線索后,團隊第一時間前往現場勘察。經過與其他管理部門的聯合調研,確認這些堆放在露天的鋁灰渣儲存條件不達標,沒有做到危險廢棄物的“三防”(防滲漏、防流失、防揚散)要求。隨后,該團隊對這一起涉嫌破壞環境的案件提起了公訴。
在該案審查起訴階段,團隊考慮到訴訟時間較長,這些鋁灰渣如不能及時清運,周圍的住戶生活將進一步受到影響,隨即與有關職能部門通過圓桌會議的方式,多次督促被告清運鋁灰渣。在多方溝通協調下,案件開庭審理時,涉案的1700 余噸鋁灰渣已被全部清理完畢。該案的成功辦理,也讓“ 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榮獲公安部、最高檢、生態環境部聯合表彰的“ 2020年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活動表現突出集體”稱號。
此外,該團隊還關注來峨眉山旅游的旅客住宿體驗問題,助力對峨眉山景區內300 余個住宿點開展風險排查,重點查清是否存在未申領特種行業許可證、是否存在治安消防等安全隱患。針對旅館、民宿等存在對未成年人入住未按要求登記的問題,發出檢察建議1 件。同時,積極關注景區供電安全,針對全市排查出的涉及10 個鄉鎮的輸配電線路通道隱患數處,向相關職能部門及4 個鄉鎮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多部門聯合開展整治行動,促進在全市輸配線路上安裝小微火源在線監測系統52 套,投入138 萬元在景區安裝小微火源在線監測系統,并安裝一二次融合斷路器保護裝備20 臺,有效降低電網引發山火及停電的風險。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助力“吃”得安心
“互聯網迅猛發展,外賣餐飲逐漸成為公眾飲食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走訪了解到,部分游客游覽完景區回酒店后,常常選擇外賣方式來解決就餐問題。外賣商家資質是否齊全?外賣小哥是否健康?這都是我們團隊所擔憂的問題,因為食品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檢察官帥潔瓊說道。
該團隊以外賣食品線上點餐、線下制作、運輸配送全流程安全監管為著重點,掀起網絡餐飲“保胃戰”,推動食安辦和市場監督管理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流通環節散裝食品監管的通知》,建立散裝食品質量監管長效機制;針對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二次供水安全問題,對峨眉山景區及山下商住小區、物業管理單位開展排查,以點帶面,發出檢察建議2份,督促治理5家物業公司二次供水,確保1500余戶業主飲水安全,守住了民生用水安全司法防線。
站在峨眉山3099米的最高處,“益·峨眉”文旅生態檢察辦案團隊以公益之名守護著這座山,眺望著這座城,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態度和擔當,推動完善獨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護“中國方案”。
文旅生態檢察,他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