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圍優秀農產品難以形成長遠的經濟優勢,希望通過規模化、精品化種植培育具有龍馬特色的農產品,特別是加大龍馬潭區特有農產品的保護力度。”今年兩會期間,龍馬潭區人大代表在《關于集中發展特色農產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銷售平臺的建議》中提及。
2023年3月,龍馬潭區檢察院據人大代表的提案,發現羅沙貢米亟待保護的公益訴訟案件線索,遂在省、市兩級檢察院的指導下啟動公益訴訟程序。
羅沙貢米品種特質,種植歷史悠久
明清時代,瀘州商貿繁華,南北商賈交往頻繁,瀘州人常以羅沙坪產的稻米為特產相贈,后相傳輾轉入宮,故得名“羅沙貢米”。據《四川省志·農業志》等記載,羅沙貢米又稱瀘州銀針米,產于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境內,由于品種特質及地理環境的苛求,造就了色、香、味、質獨具特色,有“米中鈣王”之稱,系四川省特種米、四川第一個獲中國名牌大米產品并入選首批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目錄的水稻,已有400多年種植歷史。
農關國本,糧系民生。保護農業種質資源對培育農作物新品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借力+借智,精準制發訴前檢察建議
一方面,借力代表聯絡工作,龍馬潭區檢察院依托《龍馬潭區人大代表建議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銜接轉化工作辦法》,主動上門收集線索,整理匯總,并立案調查,將本案作為重點案件,通過現場勘驗,理清現有種植面積情況,發現羅沙貢米存在面積下降、品質下滑的生存現狀。
另一方面,借智專業力量,龍馬潭區檢察院委托四川省農科院對羅沙貢米種植基地土壤進行檢測,并召開聯系會議,邀請四川省農科院專家、涉農專業省人大代表、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研究保護羅沙貢米種質資源具體措施,為有針對性提出檢察建議提供了專業支撐。專家一致認為,從作物種質資源角度看,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與繁育推廣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檢察建議督促履職,保障糧食優質安全
“建議引入技術支持,加強與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快速推進對羅沙貢米的提純復壯,加快標準化農田建設,依法依規對羅沙貢米予以保護、利用、推廣。”龍馬潭區檢察院通過公開宣告送達方式向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
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后,整合省市資金,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在海南省建立羅沙貢米品種繁育基地,開展提純復壯工作,對羅沙稻純正株系生物學特征鑒定。
主動溝通匯報,因地制宜提升種質資源保護成效
推動建成種質資源圃1個,羅沙貢米屏障繁育基地高標準農田140畝,促羅沙貢米高質量增產,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同時推動龍馬潭區建立羅沙貢米示范區,設立教育實踐基地,不斷提升公眾對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
下一步,龍馬潭區檢察院將不斷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為建設美麗龍馬潭提供有力的生態檢察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