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時隔多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嘉州監獄退休民警吳永火再次唱起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看著身邊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年民警,他的思緒,也隨之回到了他的18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跳火車、夜行軍,被炮彈炸得重傷昏迷,僥幸撿回一條命的18歲。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紀念日,恰逢今年的重陽節,嘉州監獄組織青年民警代表前往吳永火家中,聽老前輩講述革命故事,將抗美援朝精神代代傳承。
“起來!趕緊跳車!敵機來了!”進入朝鮮境內沒多久,睡夢中的吳永火被戰友用力推醒,甚至來不及等車停穩,就跟著眾人跳下火車,拔足往旁邊的山丘上狂奔。直到氣喘吁吁地隱蔽在密林里,他才來得及留意火車停在了一個小型車站。此時天剛蒙蒙亮,幾架飛機在車站輪流投完彈,又順著山丘不斷拉升盤旋做低空飛行,吳永火大氣也不敢出,緊縮著身子直到轟炸機離開。
“當時已經很近了,我都能看清楚駕駛艙里飛行員的臉。”吳永火說,那張明顯異于亞洲面孔的臉,連同那些不知道名字短暫交集的戰友的臉,至今還會出現在夢里,提醒著他的劫后余生。
“爸,媽,那我就走了哦。要是犧牲了,就回不來了哦。” 隨部隊出發前,吳永火最后跟父母告別。此去也許就是生離死別,父母并未勸阻,只說“去嘛,保家衛國的嘛”。
18歲就直面生死,他卻并不害怕。在山丘上拼命狂奔時,也更多是出師未捷的遺憾:“害怕啥,那都是抱著犧牲的決心去的。”
他是過慣了苦日子的窮孩子,家里七兄妹,作為老大的他14歲就得上山打柴,用柴火去集市換豌豆,磨成豆漿來喂養弟妹。“新中國成立后,‘窮光蛋’翻了身,絕不能讓任何人破壞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
1952年8月,因在民兵團表現突出,18歲的吳永火光榮入黨;半年后,他找到區委書記要求參軍上戰場,理由是“我是一名老黨員”。進入朝鮮境內,他和戰友為了趕路夜間急行軍,不敢亮燈只能靠前方的模糊背影摸索前行;也無數次地躲避炸彈襲擊,在生死邊緣幾度來回。1953年6月,敵機為了破壞橋梁,不顧村莊內還有其他平民,對吳永火所在的駐扎點進行突襲,正在進行作戰培訓的吳永火被炸至昏迷,恢復意識時已被送至后方的部隊醫院。
“右臂肱骨斷裂,全身多處外傷,醒了之后發現我被石膏和夾板捆成了‘植物人’。”經過傷殘鑒定,吳永火已不適宜作戰,他再次被轉移,經丹東送回了國內的醫院。受傷的右手再也無法提拿重物,吳永火卻總說自己幸運:“我的那些戰友,有些名字都不知道,就永遠地留在了朝鮮戰場上。我這條命,是撿到活的。”
“撿到活”的吳永火,自此更珍惜和平年代的每一次學習和工作。在四川省第二革命殘廢軍人速成中學就讀期間,他每次考試都在90分以上,每每是同學都睡下了,他還在挑燈夜戰。因為成績優異、勤奮努力,他還加入了校學生會。
畢業之后,他和其余29名殘疾退休軍人押解罪犯到五馬坪監獄報到,將往后的39年全部奉獻給了監管改造事業。從燒磚搭棚到劈荒造田,在荒無人煙的深山密林中,是吳永火和無數無產階級革命先輩,用汗水和鮮血拉開了監獄建設的序幕,用奉獻和犧牲奠定下監獄精神的基石。
70年后,18歲的少年少女們,已不用背著比自己還高的槍支上戰場,不用擔心槍林彈雨后是否還有明天。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只用愁學業能否完成,戀愛是否順利,甚至食堂飯菜好不好吃……而這些“發愁”的權利,正是革命先輩們“為有犧牲多壯志”,才教日月換新天。
“不要忘記過去。”
“好好學習,盡職盡責,做出更大的成績。”
對前來看望的青年民警,吳永火將所有感慨和期望都化為殷殷叮囑:
“未來在你們手中。”
(劉瑩/文 曾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