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大年初一,電影《唐探1900》霸屏各大影院。該片由陳思誠擔任編劇和監制,并與戴墨共同執導,王寶強、劉昊然領銜主演。故事背景設定在1900年的舊金山,講述了一名白人女子在唐人街被殺害,嫌疑人是一名華人男子,案件引發社會動蕩,民眾要求取締唐人街。
中醫秦福和華人阿鬼卷入此案,他們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斗智斗勇,將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融入探案主線。主人公通過觀察病案中的舌苔顏色、脈象異動,層層揭開真相,令觀眾直呼“哇哦,哇哦,中醫居然這么燃”!
作為醫院的一名宣傳人員,我在銀幕光影中看到的,不僅是劇情的跌宕,更是一份我們醫護人員的共鳴——在彩超、DR片與針灸針并存的醫院里,我們何嘗不是每天都在“破譯”患者的身體密碼?我們醫院難道不是天天在上演《唐探1900》!
該電影啟示:從“中醫四診”到臨床的“偵探思維”。《唐探1900》中,“望聞問切”不僅是破案工具,更暗合醫護人員的臨床觀察邏輯。中醫四診是指中醫臨床用以檢查患者,從而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診察手段,簡稱為四診。
“望”見無聲的呼救
影片里,泛黃的病歷檔案中一枚暗紅色舌印成為關鍵證據?,F實中,我們醫護人員“望診”同樣敏銳,他們運用醫生的視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身體局部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觀變化,從而獲得病情資料的方法。望診中,尤以望面部和舌最為重要。這細微的“望”,很多時候成為患者及時治療的關鍵。副主任醫師黃世芳說“我能從患者走路時的步態異常,判斷是否存在髖關節、膝關節病變……”
“聞”出數據背后的危機
電影中,偵探中醫秦福和華人阿鬼通過咳嗽聲定位嫌疑人。臨床上,聞診是指通過醫生的聽覺及嗅覺,辨別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聲音,身體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氣味,從而獲得病情資料的方法。
在中醫科,醫師黃厚君、陳榮瀟、周興利他們能從患者關節活動時發出的異常聲響中“聞”出隱患。舉例來說,膝關節屈伸間的彈響,可能暗示半月板損傷;髖關節產生的摩擦音,也許是髖關節撞擊綜合征的體現……
“問”出潛藏的隱情
影片中,主角靠交談揪出關鍵線索。臨床上,醫生的“問”同樣不可或缺。問診是指醫生對病人或陪診者進行有目的低詢問,了解患者的現在癥狀、疾病發生的可能原因、病程經過、診療過程,以及既往病史、生活習慣、外在環境等,并關注患者的寒熱、汗、頭身感覺、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住院醫師董宇浩說:“得的什么病???”問的是身體的哪個部位出現了問題或不適,是定位問題;“什么原因啊?”問的是引起不適的原因,或者是疾病的大概性質,如炎癥、腫瘤等,屬于定性問題;“嚴不嚴重???”問的是病情的嚴重程度,屬于定情問題。比如,吳萬杰通過詢問患者受傷時的姿勢、外力作用方向,輔助判斷骨折類型;曾驛詢問日常的工作、生活習慣,了解引發關節勞損的原因;邱丹詢問疼痛發作的時間、頻率、程度,精準評估病情。一個患者因手腕疼痛就醫,蔣超通過細致詢問,發現其長期高強度使用手腕操作電腦,最終給她確診為腱鞘炎。
"切”知內在的狀況
影片主角觸摸物證,感受紋理、溫度變化來挖掘故事。醫學領域中,切診是指醫生用手切脈和觸按病人的體表部分,察看病人的脈象、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說起中醫的切診,一般會說是切脈,其實切診不單單是切脈,還有切皮膚、切脅下、切心下、切大小少腹等。切字有貼近之意,如切身、親切,就是用手親近病者之軀來診斷疾病。
副主任醫師曾友英說:比如觸摸骨折部位,可以感知腫脹程度、皮膚溫度,判斷是否有炎癥反應;觸摸關節間隙,評估關節軟骨磨損情況;觸摸肌肉緊張度,了解肌肉損傷恢復程度。在為骨折患者換藥時,醫護人員通過觸摸傷口周邊皮膚,能夠察覺是否有皮下積液,及時發現感染跡象,為患者康復保駕護航。
以上簡單介紹“望聞問切”,讓大家有一個基本了解,如需診病,建議找醫院的專業醫生。(謝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