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及家屬的信任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近期,威遠縣人民法院神經外科成功治療一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在介入中心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透視下行“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球囊壓迫術”的微創手術,手術僅僅十多分鐘,讓右側下唇、牙齦反復頑固性疼痛4年多的黃奶奶擺脫疼痛折磨,重獲舒適笑容。
一、什么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顱腦最粗大的混合性神經,負責臉部、口腔、鼻腔和舌前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并把面部的感覺傳遞到大腦。當三叉神經被干擾后,它分布的區域內就會出現一種反復發作的短暫性劇烈疼痛,每次痛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三叉神經痛是是一種常見的重度疼痛性疾病,嚴重危害人群健康。其患病率為 0.3%(95%CI:0.1%~0.5%),男性、女性的年發病率分別為3.4/10萬和5.9/10萬。70%~80%發生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高峰年齡在48~59歲。
二、三叉神經痛常見癥狀?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應該建立在臨床癥狀的基礎上,即以反復、單側、短暫性、電擊樣疼痛為特點,突發突止,局限于三叉神經1個或多個分支分布范圍內。疼痛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范圍是瞬間至 2 min,程度為重度,性質可表現為電擊樣、撕裂樣、刀割樣或針刺樣。有數周到數月的無痛間期是其特點。
患者一般是40歲以上的,患者臉上會有一個或多個敏感的“觸發點”,或者叫“扳機點”,大多在鼻翼、嘴唇、臉頰、眉毛、耳屏等地方。刷牙、洗臉、刮胡子、吃喝東西、說話等,都可能會觸及某個“觸發點”,而引起疼痛。
三叉神經痛發作時,絕大多數患者只有一側痛,少數患者(1%~3%)會出現雙側疼痛。疼痛范圍以三叉神經的第2、3支分布區最常見,其次為第2或第3支分布區疼痛,單獨第1支分布區疼痛患者比較少見。臨床上,它可能被誤診為牙痛,不少患者拔牙后仍疼痛難忍,輾轉多次才被確診為三叉神經痛。
三、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球囊壓迫術介紹
對于三叉神經痛患者,通常建議先進行藥物治療,但由于疼痛的逐漸加重,部分患者會因為保守治療失效或無法耐受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尋求外科醫生的幫助。經皮三叉神經球囊壓迫術(PBC):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微創手術,是三叉神經痛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具有微創、高效、簡單及安全等優勢。患者在全麻無痛的情況下,通過面部皮膚表面1mm的針眼,通過DSA透視機定位把微型球囊穿刺到三叉神經節,通過給球囊加壓,球囊體積撐開的時候對三叉神經節進行物理壓迫,讓三叉神經的痛覺纖維失活,達到止痛效果、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目的。手術時間僅僅需要10多分鐘。
該手術無需開顱,手術僅針對三叉神經節,對患者的總體創傷很小,術后恢復快,療效確切,術后疼痛即可緩解,適用于身體基礎疾病多、高齡及恐懼開顱手術者和微血管減壓術(MVD)或術后復發患者,住院時間短,能讓患者康復后更快的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