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筆者從內江市東興區委編辦獲悉,該編辦聚焦提升編制使用效益,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機構編制管理這一“小切口”,在“儲”“核”“用”三個字上用力,做實資源高效配置這篇“大文章”。
加大“儲”的力度,在全面統籌中把握關鍵環節。一是建強“儲備倉”。全面清理功能萎縮、規模過小、設置分散的事業單位,通過機構重組、整合優化等方式,精簡事業機構和事業編制,儲備機構編制“余糧”。二是壯大“周轉池”。建立人才專項事業編制周轉池,解決滿編單位急需人才支撐的階段性難題,持續壯大周轉池容量,不斷提升保障能力。三是當好“護航員”。主動融入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優化調整服務外包發展中心管理體制,設立項目推進服務中心,增強外包產業、應急管理等重點領域人員編制,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
提升“核”的質量,在創新管理中突出精準高效。一是嚴格總量管理。堅持在總量內調劑使用編制資源,職能萎縮的單位編制只減不增;滿編或超編的單位,人員實行“退一進一”“多退少進”;確需增加編制的,由主管部門首先在本系統內事業單位中劃轉。二是精準核定編制。以機構編制實名制為依托,綜合考慮調整因素,科學精準核定各單位人員編制,著力加強一線、民生服務和經濟主戰場等重點領域人員力量。三是實行動態管理。構建“基本+動態”,破除“編制部門所有”“一核定終生”的固有思路,適時對編制進行優化調整。
強化“用”的跟蹤,在把脈問診中夯實改革成果。一是注重統籌謀劃。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機構編制事項跟蹤問效的范圍內容、方法和程序,通過實地調研、座談交流等方式,全面調研評估機構編制執行情況和使用效益。二是突出效果導向。將改革成效作為評估重點,對社會工作部、綜合執法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的11項機構編制事項開展跟蹤問效,建立問題臺賬。三是強化結果運用。發揮跟蹤問效對機構編制事項的督促落實作用,及時采取電話督導、書面督導、現場督導等方式,督促部門單位依法依規推進機構編制事項落實。(陳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