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內江第一人民醫院新區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來了一位“老戰友”——內江市拔尖人才、市學科帶頭人、醫院原業務副院長劉朝良在得知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李先華主任被抽調為市級專家組成員后,第一時間向醫院申請重回科室,為分身乏術的李先華主任把守好呼吸內科病區!他要為沖在防治疫情最前線的戰友把好后方,讓在一線沖鋒的戰士安心奮戰。
劉朝良穿上他心愛的白大褂,從容的掛上聽診器,帶領全科醫護人員對84名在院病人逐一查房。他對大家說:“呼吸科是這次疫情最重要的戰斗科室!我回來,就是為了要和你們一起戰斗!大家放心,我每天都會和你們在一起,直到勝利的那一天!”他在巡查病房的同時,還對在院病人和家屬宣傳防控知識,耐心告知患者不必恐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在這關鍵時刻、特殊時期,很多人都對處在疫情高風險的醫院避而遠之,可這位已經退休安享晚年的老教授出列了,17年前是抗擊“非典”的主力戰士,此次又“逆行”回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場,回到醫院回到病區,年輕醫生說他們非常意外、特別感動。大家紛紛表示,要堅持奮戰在一線,當好和平年代普通大眾的生命守護神。
在內江市第二人民醫院發出支援新冠疫情防控第一線工作的倡議后,院疾病管理中心10名同志全部現場主動報名,積極參加到春節期間醫院門診的預檢分診和發熱門診的防控工作中,他們是袁碧芳、王永麗、張玉先、鄭萍、廖花、陳玉、秦袁、宋玉林、羅運紅、張迪。
袁碧芳老師今年已經50歲了,是一名護理專業的主任護師,也是科室的一名老大姐,面對疫情的發生,她沒有半句怨言,帶頭和姐妹們一起投入到了緊張有序的工作中。
她憑著幾十年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練就的過硬技術,僅在1月25日中午就完成了15個患者的靜脈血液標本采集、15名患者的咽試子標本的采集;她還在戴著雙層醫用手套、身著隔離服的情況下,順利通過頸外靜脈為一名患兒采集了血液標本。
羅運紅、張迪、秦袁三名年輕同志春節前本計劃各自和家人孩子一起團聚過年或預訂機票外出旅游。她們接到支援任務后,羅運紅當即決定將兩個孩子送回老家交給年邁的父母照看,張迪毅然放棄了回老家與孩子團聚的假期,秦袁也很快退了一家三口已訂好去三亞休假的機票,義不容辭地投入到了疫情防控的一線工作。
王永麗、張玉先、鄭萍、廖花、陳玉、宋玉林幾名同志作為科室的中堅力量,每一名同志都克服了自身困難,默默無聞地堅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而且也做好了持久奮戰的思想準備。
在二醫院,像他們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為全院抗戰在防控一線的逆行者和奉獻者致敬!
內江市中醫醫院護理人員積極響應,踴躍報名參加內江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應急值守任務,用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鑄成抵御疫情的銅墻鐵壁,用實際行動換取人民群眾的平安健康。
大年三十,兒科護士李珊珊值守在高鐵北站。值守過程中,同事才發現她已經懷孕10周,考慮到孕婦與胎兒安全問題,醫院提出換人值守,但她執意不肯,并堅定地表示:“這是一名醫護人員該做的,只要把自己的防護工作做到位,我和胎兒都沒問題,特殊時期,該上就要上!”
1月27日,市中醫醫院黨辦工作人員鄭杰春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正月初三,是老爸的生日,往年這時候全家老老少少、大大小小圍坐一起,一屋子的人搶紅包、打撲克、聊天,其樂融融。
今年沒能回去,只能遙祝爸爸生日快樂,從早上7點出門,下午3點回家,預檢分診過程中,除了進出醫院的病人及家屬,還有更多市民特意過來測體溫,詢問口罩、消毒液,咨詢預防中藥發放,但愿新冠肺炎防控后,市民的健康素養能得以提升。鄭杰春離開護理崗位已經3年多,但在得知醫院需要防控應急值守的護理人員,她仍在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參加。
大年初四,護理部主任楊梅一邊翻著她的工作簿,一邊在電腦上調整防控應急值守排班表。“如果醫院要派人去武漢,可以派我去,我不用帶孩子,也不用操心家里的事。”“如果醫院需要派醫護人員去一線,我愿意主動請纓,自告奮勇,隨時待命。”“我身為一名共產黨員,請戰報名參加一線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我有13年護理工作經驗,還有ICU護理臨床經驗。”……楊梅的手機響個不停,范蕓、邱林、吳倩、羅皓……各科室醫護人員紛紛主動請戰。
“很心痛,很感動,面對疫情,大家都很乖。”看著大家這幾天的行動,楊梅無數次濕潤了眼眶。在這闔家團聚的新春佳節里,內江市中醫醫院廣大醫護人員放棄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在凜冽寒風中堅強值守,義無反顧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體現了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的初心和使命!(內江市衛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