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鹽邊法院紅格法庭深入領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工作要求,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探索訴源治理新模式,聚焦鄉村基層治理,創建源頭防訟、多元化訟、實質息訟的“五長息訟”特色調解模式。
“五長息訟”是以法院牽頭,法庭指導,鄉賢長輩、村長、社長、行業會長、經理廠長共同參,以預防為先、非訴挺前、訴訟托底、優化執行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體系,將“五長”解紛貫穿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始終,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減少訴訟增量,促進息爭止訟,助力實現鄉村善治。
一、源頭防訟,把脈開方精準治理
一是統一提升“五長”聘用標準。結合轄區涉企業、婚姻家庭類案件比重較高的實際情況,將治理方式按家庭、行業、村、社、企業劃分為五大板塊,在每個板塊中選取人民滿意的“領頭雁”作為“五長”調解員, 建立“五長”花名冊、微信群,以開展定期法律知識培訓和個案跟蹤指導相結合的形式提高調解員法律知識水平和調解解紛能力。現已分類選拔聘用25名“五長”調解員,對18個村社實現全覆蓋,完成了第一批“五長”人才庫建檔工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新活力。二是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以家庭、企業、村社、行業為抓手,共抓共建,由點及面,發揮“五長”訴源信息“觸角”作用, 讓“五長”提前排查、主動介入糾紛,從源頭上梳理問題堵點200余個。向當事人發放《糾紛處理明白卡》500余份,切實提高群眾對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分流機制的知曉度、參與度。自2022年以來,“五長”調解員就地排查訴源糾紛367件,調解成功360件,助力360個矛盾“無訟”化解。
二、多元化訟,訴調對接高效解紛
一是激發解紛驅動力量。為有效破解群眾多元化司法需求和法院有限司法資源的矛盾,紅格法庭從“供給側”發力,加強和“五長”的雙向互動,用好板塊調解力量。法庭將糾紛成訴的案件進行訴中分流,針對事實清楚、爭議不大的案件分流歸入訴前調解,委托關聯類別的“五長”調解員組織調解,充分發揮其人熟、地熟、事熟、感情熟的“長”優勢,對“委托調解”成功的案件,開通司法確認“綠色通道”,率先實現“法庭+五長”訴調無縫對接。二是多方聯動定向發力。法庭與“五長”調解員緊密協作,依托黨委政府、司法所、派出所共同搭建的“一府一庭兩所”矛盾糾紛聯動平臺,形成覆蓋多個領域矛盾化解“全鏈條”,實現矛盾糾紛“早預防、早發現、早化解”。對于類型化、批量性案件和疑難復雜案件,邀請相關“五長”參與,組成“法官+五長”的調解小組,邀請黨政參與,明確調解方向,發揮合作精神,促進案件高效調解,把訴源治理工作做深做細。自2022年來,特邀“五長”調解員參與案件調解74件。
三、實質息訟,兩行動定分止爭
一是巧借“五長”助力執行。以“如我在訴”的理念促進糾紛實質化解,把人民法庭轄區“責任田”當成“自留地”,以息爭止訟作為案件化解的最終目的。案件經法院調解或判決后,當事人沒有及時履行義務的紅格法庭采取“法庭+五長”執行聯動機制,通過邀請當事人所在村(社區)的鄉賢長輩、村社干部類調解員開展“柔性”執行工作,特別是對于婚姻家庭類涉身份、情感因素的案件,執行期間及時敦促、提醒義務人主動履行,發揮了“1+1>2”的協同效應,推動執行效率和執行到位率“雙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目前,“五長”調解員協助執行案件12件,執行到位金額50000元。二是從源頭給執行“減負”。做實“有疑必回”工作,針對已結案件,依托“五長息訟”訴調對接平臺,特邀“五長”調解員協助法庭了解該案履行情況、群眾的滿意程度等。關愛生老病死,保障底線民生,針對贍、撫、扶類執行案件定期開展電話回訪、上門回訪。對有可能再次發生糾紛的案件持續跟蹤回訪,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引導當事人自動履行,做到案結事了。通過建立“訴前調解+調后回訪”模式,構建了“訴源+執源”治理雙格局,有效避免矛盾升級,促進糾紛實際化解,推動鄉村美麗振興。 ( 周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