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眉山東坡區滴水村,走出9位博士!

        來源:微東坡 作者:豆玲惠 張耀月 發布時間:2025-07-22 09:51:32

        “這個幅員面積5.4平方公里,僅2000多人的村走出了9名博士,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博士村……”2025年5月,眉山市東坡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一份工作簡報,記錄下了東坡區多悅鎮滴水村的“學歷濃度”。

        9名土生土長的滴水人以及他們的后代,從這里走向全世界的頂尖學府。細數村中的高學歷人才,老書記寧成清扳著手指,如數家珍:“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四川大學……”言語間滿是自豪。

        image.png

        東坡區多悅鎮滴水村

        在一個丘陵鄉村,如此密集的高層次人才涌現,在整個眉山乃至四川地區都屬罕見。寧成清回憶道:“過去村里大部分人家靠務農為生,生活普遍貧困。但也正因為‘窮’,鄉親們更認定了‘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這份對教育的執著追求,成為村莊發展的原動力。

        家風化雨 滴水潤澤

        土生土長的滴水村妹子劉菲,正是村里重視教育結出的碩果之一。

        回顧成長歷程,劉菲認為兩個關鍵因素塑造了她:“父母無條件的信任與鼓勵,賦予了我追求所愛的勇氣;而蘇東坡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則成為我面對困境時的精神支柱?!眲⒎铺寡?,盡管家庭經濟拮據,但父母的教育關懷從未缺席。

        對于劉菲的教育,父親劉俊輝有著樸素而深刻的堅持:“我從小就常跟她講三蘇的故事,不是講大道理,而是把東坡精神種在她心里?!彼忉尩?,“比如講《赤壁賦》,是想讓她感受到東坡那份對山河的熱愛和身處逆境時的豁達,心里裝著家國,人就不容易迷失;講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是想告訴她,做人要有大格局,也要接地氣,無論學問多高,都要記得自己是老百姓的孩子,要能為他們做點事?!痹趧⒖≥x看來,三蘇的家風家教不是高不可攀的典籍,而是融入日常、指引方向的明燈。他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的種子,悄然播撒在女兒的心田。

        image.png

        劉俊輝正在管理果樹

        時光匆匆,那個從點著煤油燈苦讀、追著老師到菜市場求教的劉菲,2017年取得清華大學藥物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如今,作為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她在藥物化學領域深入研究,為攻克醫學難題而奮斗。她的人生軌跡,正是對父親教誨和三蘇精神的最好踐行。

        耕讀傳家 文脈留芳

        劉菲的家庭故事并非孤例。滴水村涌現的“博士群像”,正是三蘇家風在鄉土社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寫照。 滴水村黨委書記徐方云的一席話,道出了滴水村“兩委”長期堅持的答案。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小學成立時,村里便形成一項傳統:定期組織學生前往三蘇祠游學,并致力于打造濃厚的三蘇文化氛圍,通過展示三蘇生平事跡,弘揚三蘇家風的活動,讓三蘇文化在歡聲笑語中深入人心。每月農歷的初一、十五,村里還定期組織村民集中學習,內容涵蓋政策普及與優秀教育理念分享。 漫步村中,教育的印記隨處可見:不斷改善的村小辦學環境、假期里為孩子組織的托管班……更令人稱道的是,自去年起,村里提取一部分集體經濟收入作為公益金,專項用于獎勵考上本科的學生及參軍入伍的村民。

        image.png

        滴水村托管班,志愿者老師帶領孩子們做手工、講述交通安全知識等

        在家庭層面,家長們以三蘇家風中的“讀書正業”為指引,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勤奮刻苦的學習習慣。許多家庭即便經濟并不寬裕,也會優先保障孩子的學習費用,全力支持孩子追求知識。家長們鼓勵孩子放下手機,捧起書本,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求真求實,自立自強,樹立拼搏奮斗的底氣。

        以文化人 薪火相傳

        滴水村的“九博士”現象,其深層次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東坡區(古稱眉州)這片被譽為“千載詩書城”“八百進士之鄉”的沃土。

        2022年6月8日,習書記視察三蘇祠時指出:“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東坡區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三蘇家風家教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其核心精神傳承千年,影響深遠。在以蘇洵、蘇軾、蘇轍為代表的蘇氏家族影響下,形成了父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蘇門家風,其“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的家教、家訓、家規、家風,承載著中華兒女美好的道德追求,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東坡人。

        深厚的底蘊需要有效的傳承機制。近年來,東坡區肩負起弘揚三蘇文化、特別是優良家風的重任。自2017年起,區教體局牽頭成立“傳承東坡文化”骨干講師團,目前擁有56名講師。他們通過“流動課堂”進校園、“定點課堂”面向市民,以及錄制發布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系統性地開展東坡文化傳播活動。其中,“蘇門家風”是核心宣講內容,涵蓋蘇洵夫婦對蘇軾兄弟的言傳身教、蘇軾蘇轍的兄弟情深等生動故事。同時,全區范圍內深入開展“蘇門家風潤校園”主題活動,讓三蘇精神從歷史典籍走進課堂、浸潤童心。

        image.png

        講師團深入學校,為學生們講解蘇門家風家教

        從歷史上的“進士之鄉”,到如今的“人才高地”,東坡區涌現出一批批像李俊賢院士(投身國防科技)這樣的優秀兒女,他們在各行各業深耕不輟,貢獻才智。一代代東坡人,正是循著三蘇家訓的精神坐標砥礪前行。

        當“讀書正業”的傳統對接“科教興國”的戰略,當“孝慈仁愛”的美德融入社區治理的實踐,三蘇家風便從珍貴的“傳家寶”,升華為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勁“助推器”。滴水村的故事,正是三蘇家風千年文脈滋養與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深度融合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它與腳下這片土地綿延千年的精神氣質一脈相承,輝映古今。


        責任編輯:孟桂壯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东阿县| 荃湾区| 灵山县| 高陵县| 泸溪县| 五原县| 凤山县| 临城县| 忻州市| 贵州省| 彰化市| 武安市| 濉溪县| 肥东县| 乌拉特后旗| 石阡县| 衡水市| 黔西| 米林县| 正安县| 儋州市| 莒南县| 鱼台县| 突泉县| 甘德县| 吉首市| 奉贤区| 裕民县| 思南县| 黄浦区| 鸡东县| 腾冲县| 普陀区| 乐昌市| 汽车| 台州市| 茂名市| 英吉沙县| 龙井市|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