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wǎng)
        法治文化研究會

        春分,鐫刻在大地上的黃金分割點

        來源: 作者:楊 堅 發(fā)布時間:2023-03-31 21:56:33

            

        春分.jpg

                                                    一

        五代.南唐徐鉉的《春分日》:“仲春初四月,春色正中分。”春分,恰如其分,春色正中分。春分是最蘊含哲理的一個節(jié)氣,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是鐫刻在大地上的黃金分割點。充滿著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的哲理。

        這樣的節(jié)氣有兩個:春分和秋分,關(guān)鍵詞是“平”與“均”。民間有這樣的俗語:“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陽達到黃經(jīng)0度太陽光直射赤道是春分。“分”字由“八”和“刀”組成,“八”的本義就是分,象相背之形。加以刀形是為了突出“以刀剖物,使之相別離”的造字意圖,切分地球南北的一“刀”,就是赤道。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稱春分。

        “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nèi)”,春分這一天,太陽位于赤道的正上方,晝夜持續(xù)時間幾乎相等,各為12小時。古人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記載:“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dāng)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秋繁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是最溫柔的一把“剪刀”。“不知細葉誰裁除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試問,春分這把剪刀,如何裁剪“楊柳青青,草長鶯飛”的一山春草;如何裁剪“小麥拔節(jié),桃紅李白迎春黃”的一壟鄉(xiāng)間田野;如何裁剪“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青”的一溪春水;如何裁剪“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岸旁無虹掛長雨”的如約而至的桃花汛。

        春分,無論南方、北方都是春色滿園的大好時節(jié)。春分之“分”超越時空,超越線條的幾何對稱點,是橫亙天際的大自然的時鐘,是鐫刻在大地上的黃金分割點。太陽是最偉大、最無私、最守時、最真誠。每天東升西落,從不失約,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信守永不變更的約定,周而復(fù)始的行走在屬于自己的空間和軌道。就地球而言,切分南北的就是赤道。由于地軸的傾斜,赤道和黃道形成大約23.5度的黃赤交角,兩個點就是春分和秋分。太陽的升與落,晝與夜,陰與陽,黑與白,彼此消長,相生相克,這就是生命輪回與秩序。

                                                 二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jié)氣。既有天文學(xué)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又有明顯的特征: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華北部分地區(qū)外,都進入比較溫暖的春天。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麥?zhǔn)犷^,麥子綠油油”;“春分有雨家家忙,先育稻子后育秧”;“春分春分,好種花生” ;“春分春分,犁耙亂紛紛”。 當(dāng)“春分三候”齊集一堂時,春管、春耕、春種序幕由此拉開。

        春分是一個陽光溫潤、花香襲人、蜂飛蝶舞的時節(jié)。一個“鬧”字把殘冬的氣息橫掃到九霄云外。小麥含苞孕穗鼓鼓囊囊,怒放的油菜花燦如火燒天的晚霞,黃綠相間如印章鐫刻在土地上。桃花、梨花、梨花、杏花、堂梨花、核桃花、白刺花.......,知名和不知名好像聽到集結(jié)號一樣,不經(jīng)意間,繁花似錦,萬紫千紅,花是大地萬物的主宰。花的香、花味、花的色、花的聲音、花的千嬌百媚,讓誤入其中人們變成一只只酒醉的蜜蜂、蝴蝶。

        春分一個是釀造花的節(jié)氣,更是一個釀造勤勞、豐收、美好生活的節(jié)氣。此刻山翠水肥,耕牛奮蹄,鄉(xiāng)間的田野,農(nóng)民駕著耕牛,左手扶犁,右手執(zhí)鞭,犁起的泥土像一頁頁翻開的書。趁著大好的春光,讓泥土?xí)褚粫裉枺敢煌笟猓灰屇嗤涟褰Y(jié)僵硬,這樣不利于莊稼的生長。幾只燕子嘰嘰喳喳的飛過農(nóng)人的頭頂,輕快、敏捷的落在新翻的泥土里尋找的“美食”。澆水、施肥、育苗、播種的春耕管理,理墑、打塘、墊塘春耕備耕,熱火朝天。

        在我的家鄉(xiāng),春分是水稻育秧的大好時機。育秧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為育秧準(zhǔn)備農(nóng)家肥,把冬天里已經(jīng)積好的農(nóng)家肥用鋤頭翻挖晾曬三四天,再用鋤頭像切豬菜一樣把農(nóng)家肥搗碎、弄細。攤平后再曬三四天,最后用竹篩篩,這時的農(nóng)家肥像米糠一樣的細膩,用蛇皮口袋裝好備用。

        與此同時,浸泡谷種的準(zhǔn)備工作也同時進行。我的母親浸泡谷種要選擇黃道吉日以示對上天的虔誠和感恩。一般要選擇屬“猴、牛、羊、雞”的日子來浸種,屬“豬”是黑道日子,是不能用來浸種的。這是農(nóng)人對豐收的期盼,在吉日浸種稻谷發(fā)芽率高,這是育秧的關(guān)鍵,更是決定一年的收成。選好吉日,我的母親把早已留好的谷種像捧著一尊神,小心翼翼的解開口袋的繩子,把谷種到在竹篩里,用雙手緊緊攥住竹篩。仿佛攥住不是谷種,而是天地乾坤。母親端起的是一年的希望,是人間煙火,是一家老小的口糧、果腹之物。母親用手逆時針旋轉(zhuǎn)竹篩,谷種發(fā)出“沙沙沙”的聲響,母親最愛聽這聲音,母親覺得這聲音是人世間最絕妙的音符是天籟之音。在力的作用下,谷種就像刮起的龍卷風(fēng),顆粒飽滿的谷種堆在竹篩的中央。“瞎、癟、爛、歪”的秕谷被篩到竹篩的邊緣,母親用力一揚,往前一甩,就像指揮千軍萬馬,這些有瑕疵的谷子乖乖的被拋出竹篩落在地上。幾經(jīng)反復(fù),優(yōu)勝劣汰,谷種就選好了。

        選好的谷種用蛇皮口袋裝好扎緊口袋嘴放在桶里,用水浸泡2天左右。然后放在太陽下曬一天,讓谷種增溫,接著把谷種放到米糠或松毛里或用破舊衣服包裹,農(nóng)場俗稱“焐谷種”,其實就是催芽。就像農(nóng)村中的小伙要催婚,女子要催嫁,小媳婦懷孕要催生。催芽也算一件頭等大事,當(dāng)白色纖細的“錐子芽”從谷種探出頭,母親凝重的神色,頓時像綻開的荷花,掛滿了一臉的喜悅。當(dāng)“錐子芽”像冬天下的“馬牙霜”,發(fā)芽率達到百分之八九十,可以撒谷種了。

        秧田的整理也要花費一番功夫。勤勞的農(nóng)人對秧田的整理的整理很上心,畢竟它關(guān)乎一年一家的口糧,馬虎不得。整理秧田可以用牛犁、拖拉機“打”、人工挖,這只是初步的整理,起到翻挖泥土,把泥土和水?dāng)嚢韬蛣颍@項工作在我的家鄉(xiāng)叫“搗爛田”,人要沒入齊膝蓋深的秧田,勞作起來費時、費力,人和泥漿摸爬滾打。勞作完畢,全身上下沾滿泥漿,就像京劇的“大花臉”。理墑、排溝、粑平,這需要人工去做。理好墑,做好排水溝,最精細的活兒把墑粑平,用事的淤泥中勞作,泥漿濺滿人一身先準(zhǔn)備好的木條或扁擔(dān)反復(fù)來回把墑攤平,把事先準(zhǔn)備好的農(nóng)家肥均勻的撒在墑上,秧田的整理才算結(jié)束。

        在鄉(xiāng)下,能站在秧田里撒谷種的人,都是農(nóng)活干得最好的。拋撒的仿佛不是谷種,而是沉甸甸的重任。撒谷種是精細活兒,谷種要撒得均勻,這全靠多年積累實踐經(jīng)驗。用手抓起一把谷種,緊緊的攥在手中,母指、食指、中指彎曲握拳似雞蛋狀。拋撒時,手腕關(guān)節(jié)做拋物狀的同時三指拋撒谷種,三指就像漏斗控制拋撒谷種的數(shù)量和速度。速度適中,控制恰當(dāng),谷種拋撒密度合適,有利于秧苗生長,不會出現(xiàn)“露攤”。

        一“抓”,一“攥”,一“拋”,一“撒”,是莊嚴(yán)、是神圣,抓住的是節(jié)令,攥住的是責(zé)任,拋下的是希望,撒下的是谷滿倉的收成。鄉(xiāng)間的育秧,撒種、泡種、催芽、撒種,撒出希望、責(zé)任、收獲,是農(nóng)民對土地的膜拜、糧食的感恩。

        育秧像服侍嬰兒,精心、細心、用心。谷種撒完后,用準(zhǔn)備好的稻草蓋在墑上,后來用塑料薄膜代替稻草。薄膜要早揭晚蓋,白天要充分光照,保持溫度,利于生長。晚上要蓋上薄膜防止倒春寒等極端天氣凍傷秧苗。育秧期間,秧田是農(nóng)民去的最勤的地方,“黑老瓦(烏鴉)守死狗”。育秧失敗再補撒錯過了節(jié)令,無法彌補誤了栽種,影響一年的收成。育秧要時刻警惕防病、防蟲、防凍。溫度過高秧苗被“燒傷”,俗稱“燒尖兒”。秧苗長到5、6公分,秧苗會“耍風(fēng)”了,農(nóng)民才會稍微松口氣。“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適時施肥、保暖、灌溉,秧苗長到拃半,就可與移栽了。現(xiàn)在采用旱育秧、漂浮育秧技術(shù),減輕了勞動強度,老一輩農(nóng)民對傳統(tǒng)育秧是懷有刻骨銘心的情感的。

                                                       三

        春分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春分后,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下雨時會打雷并發(fā)出閃電。

        玄鳥,即燕子,頭部栗色,其身黑白相間。上身黑色,腹部白色,黑白分明,一陰一陽,如八卦太極圖;鳴聲柔婉,剛脆短促,音質(zhì)空靈磁性,如呢喃細語;其雙翅精巧剛勁,其尾似剪,活潑似精靈,如淬火的洗禮。

        “燕”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屬象形字。小篆“燕”字,由甲骨文“燕”演變而來,上部演變?yōu)椤柏ァ保裱嘧拥念^和嘴;中央部分演變?yōu)椤翱凇睜睿裱嘧拥纳碥|;其身軀兩邊演變?yōu)椤氨薄睜睿駜芍徽归_的翅膀;其下部燕的尾巴演變?yōu)椤盎稹保c甲骨文相似,又發(fā)生了變化。楷書的“燕”與小篆“燕”字的區(qū)別是下部的“火”字,四個點。

        燕字由四個偏旁組成,“廿、北、口、火”為四種意象。“廿”指雛燕從孵化出殼到單飛覓食為20天;“北”指“玄”,《說文解字》:“玄,鳥也。”;“口”指指房屋平面圖,意指燕子有壘窩筑巢于百姓的屋檐之下。“火” 指陽光燦爛,春暖花開,也兼指南方。“廿、北、口、火”也象征著春風(fēng)歸,秋分去,定時遷徙發(fā)行時的輕快、敏捷的身姿。“廿”為口,是燕子的頭部;“北”為翅膀,雙翅伸展就像一個“北”字

        “口”為身,象征雛燕張開小嘴等待父母哺育喂食;“火”似燕尾,來時陽光明媚,去時秋風(fēng)習(xí)習(xí)。創(chuàng)造“燕”字時,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有智慧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力。

        燕子注定是屬于春分和秋分的。春分歸,秋分去,與天地心有靈犀,與大自然有著千年的約定,時間的更夫,節(jié)令變化的信使。萬物皆有靈,其中的玄妙,讓人們無從而知。仲春時節(jié),燕子的翩翩倩影掠過桃花汛的湖面,燕子來了,她從不失約。

        整個“燕”字記錄著燕子的生活習(xí)性,一頭牽著家園,一頭攥著詩和遠方。燕子是最精明的“外交家”,也是最懂得距離產(chǎn)生美的“哲學(xué)家”。

        燕子是有靈性的一種益鳥。它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幾個月就能吃掉幾十萬只害蟲。燕子的每天工作幾乎都在捕食害蟲。農(nóng)民的朋友,害蟲的殺手锏。鄉(xiāng)間的農(nóng)人也最喜歡接近它們,接納它們。大部分鳥兒的共同點是害怕人。它們的巢都筑在大樹或遠離人的地方,以免遭到人類的捕捉。但燕子卻相反,它們將巢建在農(nóng)家的屋檐下、房梁上,人們不會故意去傷害它。這就是燕子的高明之處,與人類保持最佳的“外交距離”。讓人們像神一樣敬奉她,會給大家?guī)砗眠\,她是春的信使,是吉祥的象征。

        燕子的處事哲學(xué)是這樣的精明。主動與人們交朋友,取得大家的信任,安心地安營扎寨,精心哺育后代。隨著燕子后代的出世,燕子頻頻外出捕食,飛出飛進,雛燕吃食時聲嘶力竭的叫聲,一地的鳥屎,人們嘴上部說,心理或許會埋怨。人們還沒來得及埋怨,燕子攜家?guī)Э冢У脽o影無蹤。

        燕子的離去,人們心理覺得空蕩蕩,缺點什么。在心理念叨著:“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她是節(jié)令的召喚者,人類情感的抒發(fā)者。她“唧”的一聲似一道彩虹出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又戛然而止,消逝在人們的視野里。她又似最會溝通人類與時間的使者,穿越冬夜漫漫的混沌,帶來春分節(jié)氣的風(fēng)和日麗,似錦繁花,啁啾鳥語。

                                                  四

        燕子飛過的天空,那是家園,那是詩和遠方。詩人對燕子的吟詠是詩歌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精靈被淹沒在詩的海洋里。借燕子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豐富,意韻充沛,情感跌宕。

        唐.韋應(yīng)物《長安遇馮著》:“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元.張可久《憑欄人.暮暮即事》:“鳥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宋.晏殊《破陣子.春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元.喬吉《天凈沙.即事》:“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fēng)風(fēng)韻韻”。多愁善感的詩人把燕子矯健輕盈的倩影付筆端,春光之妙,春到人間,燕子擔(dān)負春的信使。

        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詩經(jīng).邶風(fēng).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宋.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隋.薛道衡《昔昔鹽》:“暗牖懸蛛網(wǎng),空粱落燕泥”;元.周德清《喜春來》:“月兒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比翼雙飛”的燕子是愛情的象征,癡情男女纏綿悱惻的情愫,浸潤筆端令詩人怦然心動。

        唐.郭紹蘭《寄夫》:“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于薄情夫”;元.張可久《賽鴻秋.春情》:“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五代.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燕子代人傳書,其情之悲慟,其思之凄切,詩人潸然淚下。

        唐.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宋.李好古《謁金門.懷故居》 :“燕子歸來銜繡幕,舊巢無覓處。”;宋.文天祥《金陵驛》:“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燕子雖無心,但她卻是國破家亡,歷史變遷,人生悲苦的見正,詩人郁積心中的情緒,如決堤的水瞬間宣泄。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日》:“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來寄修椽。” ;宋.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有如社燕與秋鴻,相逢未穩(wěn)還相送”。漂泊、流浪、寄人籬下 ,煙雨中穿梭的羸弱的身影,詩人脆弱的心靈不堪一擊。燕子一個亙古不變的神話,飛越古今,輾轉(zhuǎn)千年,如訴如泣,或美、或悲、或離或愁。

        “于無聲處聽驚雷”,一道閃電驚起生命的驚恐與理性的探索。燕子飛過的天空伴隨著電閃與雷鳴。

        春分是一年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這時乍暖還寒,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氣流交替沖突,云層異常活躍,氣流發(fā)生碰撞,因此就產(chǎn)生了電閃雷鳴的現(xiàn)象。春分二候、三候:“雷乃發(fā)生;始電”。西漢.劉安《淮南子.墜訓(xùn)形》:“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宋.陸佃《埤雅》:“電,陰陽激耀,與雷同氣發(fā)而為光者”。陰陽二氣相激,“其光為電,其聲為雷”。唐.元稹《詠廿四氣詩春分二月》:“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

        春分是需要醞釀與等待的節(jié)氣。它就像我的家鄉(xiāng)過年焐白酒(一種用糯米釀的地方小吃),需要與大自然的水乳交融。糯米與有益菌群的完美融和、發(fā)酵、升騰,72小時守候,天地萬物,美食才能交給味蕾去享受。等待她的過程是撩人心醉而又令人心碎,她過于柔美又勾人心魄,她注定與“煙雨”剪不斷理還亂,因為“煙雨”二字最解愁。其實春分的“煙雨”承載一種閑愁,春雨飄過的天空更是文人墨客的一種情懷。可觀、可讀、可誦、可品,因為她浸染了人間煙火世俗的惆悵憂傷、悲歡離合。

                                                         五

        春分,吃春兒。

        春分時節(jié),大自然饋贈人們的美食紛紛上了餐桌。云南素有“植物王國的”美譽,可食用的的植物資源有2000多種,可食用花卉、野菜有400多種。“云南十八怪,四季鮮花開不敗”。玫瑰花餅是云南最有地方特色的佳品,也是云南地方小吃的一張名片。

        春分是“吃花咽菜”的最佳節(jié)令,春分吃春兒,既是視覺上與春天的邂逅,更是味覺上與美食的碰撞。

        以花入饌,源遠流長。《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飲露食花,高潔而不流于世俗。晉陶淵明嗜菊如命,漢武帝時飲菊花酒,《隋唐佳語錄》記載:武則天在花朝節(jié)這天游園,令宮女收集百花,御膳房烹制“百花糕”賞賜群臣。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記載了梅花粥的的制作:“將梅花瓣洗凈,用雪水煮;待白粥熟時同煮”,梅花粥既美容養(yǎng)顏,又怡養(yǎng)性情,此書還記載了其它以花入饌的烹制方法,例如:神仙富貴餅等。元.倪瓚《云林堂飲食制度集》記載了“蓮花茶”、“茉莉花茶”的制作方法,鮮花入茶飲流傳至今。清代袁枚是名副其實的“花癡”,春食玉蘭,夏食荷花,秋食菊,冬食梅,可謂是“采花大盜”。

        以花入饌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雅士,以花入饌講究詩情畫意。食花、飲花,提色增香,點綴增鮮,去肥甘之膩,花的色、香、味、形,作為佳肴的點睛之筆。

        古人食花是雅人雅食雅事。云南人食花,更接地氣。石林人食花處處噴著煙火氣,與當(dāng)?shù)厥巢摹嬍沉?xí)慣、口味融合。臘肉、乳餅、骨頭參、鹵腐、鲊、醬,蔥、姜、蒜、辣椒、花椒佐之,酸辣鮮香麻,煎煮蒸炒炸。從“陽春白雪”風(fēng)雅云端,一下跌到“下里巴人”的嘈雜市井。制作簡單,吃法花樣百出,盡顯人間煙火。

        春分吃春兒,先吃一口長在“樹上的蔬菜”香椿。春分的香椿嫩得水靈,“雨前香椿嫩如絲”,一茬接一茬,到了谷雨,香椿就變得老“杈杈”的,味同嚼木楂,苦澀難咽。石林縣境內(nèi)古香椿樹較多,有的樹齡上百年,有幾抱之粗,樹枝繁茂高聳。采椿使用椿鉤采摘,紫椿為香椿中的上品。香椿其實就是椿樹的芽,香椿是陽氣十足的應(yīng)季佳品,氣味極其濃郁馨香。頭茬椿極嫩,春分吃春兒,第一口吃下就是“春嫩”。

        吃椿先用開水焯一下,去除苦澀之味和亞硝酸、草酸,切段撒上鹽腌漬一下。香椿炒雞蛋、炒肉絲、香椿拌豆腐、拌豌豆涼粉、涼卷粉,涼拌香椿是石林人最常見的吃法。香椿炒雞蛋,色、香、味俱佳,讓人回味無窮。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香椿拌豆腐,“到處有之,嗜者尤眾”,深受人們的喜愛。豆腐的素凈與香椿的濃烈完美中和,不好吃才怪。

        香椿拌豌豆涼粉、涼卷粉是石林地方小吃的絕配。豌豆涼粉黃中有一抹綠,一股淡淡的豌豆香味,香椿中的濃郁之味與之醇化碰撞,其味、其色,令人垂涎欲滴。一口下去香味宜人,軟嫩爽滑,酣暢淋漓。

        吃了“春嫩”,品嘗一口“春色”。石林人吃“春色”與一種植物有關(guān),密蒙花,石林俗稱“羊咩咩花”又稱“染飯花”,落葉灌木,高1-3米。每年3-4月開花,花呈粉色,花串是不規(guī)則圓錐狀,花芳香撲鼻,蘊含淡淡的甜香。密蒙花用來染飯制作方法較為簡單:浸泡上色,上鍋蒸熟即可。采摘適量的密蒙花用清水清洗干凈,放入盆或鍋中大火煮沸,調(diào)至小火煮15分鐘左右,湯汁金黃奪目,把密蒙花撈走過濾留下湯汁。取適量的糯米用湯汁浸泡4小時左右,用勺翻動幾次使之浸泡均勻。把糯米放到甄子或電飯鍋,30分鐘左右飯就熟了。蒸出來的糯米飯金黃耀眼,色澤誘人,清香軟糯,吃一口唇齒留香,密蒙花的馨香包裹這金燦燦的糯米飯,令人賞心悅目。

        春分吃春兒,還吃“春甜”。吃過“春嫩”,品嘗了“春色”,帶著露珠成串似鐘形的槐花,4-5公分長,宛如一條條“毛辣釘”的桑椹花、核桃花,便是吃“春甜”了。槐花和上面,可炸可煎,外焦里嫩,香甜可口,還能吃出露珠和朝霞的味兒。桑椹花、核桃花,有花名而無花形,吃的是花蕾里的花柱。

        桑椹花、核桃花先焯水,焯水時往水里滴上幾滴食用油,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顏色,更顯翠綠。烹飪時可根據(jù)個人喜好佐以辣椒、搗幾瓣蒜、醬、豆豉,或臘肉炒食。面甜脆香,色澤碧綠,讓人大飽口福。

        春分吃春兒,石林人是離不開涼拌野菜的。這是石林人的下飯神器與最愛,就像石林人每頓飯必有的煳辣子蘸水,吃飯不“打”個蘸水,好像丟了魂,吃飯不香寡淡無味。石林人吃的涼拌野菜種類多,以麻、辣口味為主,涼拌香椿,淋上麻油、撒上煳辣子、鹽、味精,涼拌枸杞尖、花椒尖、沙松尖、龍爪菜等,煳辣子要現(xiàn)燒現(xiàn)舂現(xiàn)吃,煳辣子是這些涼拌菜的靈魂配料,再佐以蒜泥、醋、醬,吃的就是重口味,吃起來讓人神清氣爽,圖的就是一個爽,夠味,鼻尖冒汗,大快朵頤。春分吃春兒,重口味的人吃的就是“春爽”,還有煎南瓜花餅、骨頭參燉芋頭花、也是人間美味。石林人把春天的美味留住的絕妙方法就是把花做成鲊,干巴菌韭菜花鲊、白刺花鲊,深受石林人青睞,吃花上石林人是最有口福的。

        石林人把各種花、野菜吃得“花樣百出”,把“秀色可餐”的春天吃進肚子。石林人“吃花咽菜”飽了口福,美了眼福,日子過得幸福。昔日“吃糠咽菜”苦難日子將一去不再復(fù)返,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心懷感恩之心,感恩大自然的無私饋贈,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

                                                         六

        春分祭日之俗,是流傳最久的皇家的祭祀大典。最早始于周代,祭日原為古代的祭奠儀式,源于對太陽的崇拜、感恩。《禮記》記載:“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習(xí)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屬皇家級別。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一般設(shè)在京郊。明.清兩代春分祭日地點就設(shè)在日壇。北京現(xiàn)在的日壇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落在北京朝陽門東南外,又名朝日壇。朝日壇在整個建筑的南部,坐東朝西,太陽東升西落,朝西向太陽行禮祭拜。

        壇為圓形,壇臺一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墻,東南北各有欞星門一座。西邊為正門,有三座欞星門,以示區(qū)別。墻內(nèi)正中用白石砌成,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高1.89米,周長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象征大明太陽神。

        春分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整個儀式也非常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迎神、奠玉帛、初獻、亞獻、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

        春分釀酒:祈求五谷豐登。春分日,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釀酒的習(xí)俗。浙江《于潛縣志》記載:“春分造酒貯于甕,過三伏糟粕自華,其色赤,味經(jīng)久不壞,謂之‘春分酒’”。山西《文水縣志》記載:“春分日,釀酒拌醋,移花接木”。

        我的家鄉(xiāng)石林老百姓也常常釀酒,俗稱“甜白酒”,用糯米或包谷面釀制。逢年過節(jié),喜慶吉祥日釀造,俗稱:“焐白酒”。在我的記憶里,我的母親每年都“焐白酒”。每次“焐白酒”前,我協(xié)助母親到豆田、麥地、油菜田里拔一些青草,或是到山上“拑松毛”,青草或松毛堆成小山丘狀會產(chǎn)生熱量。“焐白酒”需要熱量在“甜白酒藥”的催化下使其與糯米或包谷面發(fā)酵產(chǎn)生有益菌群,在這些菌群的的作用下促使美食的形成。我的母親是“焐白酒”的好手,很少有“焐”不成功的。“焐白酒”前取適量的糯米用清水浸泡4小時左右,糯米充分吸水軟化,用拇指和食指搓捻易碎即可。糯米泡好后放到甄子里用大火蒸,邊蒸邊往甄子里撒少許水,這樣蒸出來的糯米飯軟糯適中,中途不能“折火”,“一碰火”蒸熟,“折火”蒸出來的糯米飯“夾生”,“甜白酒”的色、味、口感都會大打折扣。

        糯米飯蒸熟后,過水降溫是“甜白酒”成功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把蒸熟的糯米飯從甄子里倒在事先清洗干凈的盆或缸里(農(nóng)村俗稱“褪干凈”不能沾上油葷)。糯米飯降溫通常有兩種方法:撒水或“過河”。一邊撒水(干凈的井水或自來水)一邊用干凈的筷子翻動散熱,當(dāng)溫度接近37度左右,可以用手探測一下溫度,手感觸后不冷不燙,撒上甜酒曲攪拌均勻,裝入盆或缸里,放置到準(zhǔn)備好的青草或松毛里按實蓋好。歲月靜好,只等花開,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就是如此,美食需要時間的雕琢和等候。微生物的發(fā)酵、醇化,讓美食呼之欲出。夏秋一般兩個對時(48小時),春冬三個對時(72小時)。醇香、甘甜的甜白酒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出現(xiàn)在眼前,揭開蓋子的一瞬間,自豪和喜悅噴涌而出,如果“焐”出“酒仙過路”,身體里涌動的是歡呼雀躍。

        春分讓人遐想,情趣盎然的習(xí)俗:春分“豎蛋”。據(jù)史料記載,此習(xí)俗起源于四千多年前,以此來慶祝春天的到來。故有“春分到,蛋兒俏”,“豎蛋”這中國古老的習(xí)俗已演變?yōu)椤笆澜缬螒颉薄槭裁匆诖悍诌@一天“豎蛋”?可能蘊含古人的大智慧,陰陽平衡。據(jù)學(xué)者分析: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呈66.5度傾斜的地球于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從力學(xué)的角度分析對“豎蛋”很有利。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分析:春分正直春天的最美時光,花艷柳綠,陽光和煦,人們心情舒暢,動作沉穩(wěn),思維活躍,豎蛋成功率高。

        “豎蛋”游戲看似簡單,其實充滿挑戰(zhàn)性。選擇一個雞蛋小心翼翼的把它在桌子上豎起來,這個游戲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手拿雞蛋的精確度,屏息斂氣的專注度。“一力”、“二度”,豎蛋人一氣呵成,“豎蛋”成功,一片喝彩,拍手稱絕,好運連連。“豎蛋”失敗,只好自嘲是“倒霉蛋”。

        其實春分“豎蛋”應(yīng)該講究技巧。找到三個凸起和由這三個凸起構(gòu)成的“三角形”,并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這個“三角形”,雞蛋就能豎起來。最好選擇剛生下四五天的雞蛋,此時雞蛋的蛋黃素帶松弛,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雞蛋豎起。

        皇家春分祭日和民間百姓供奉“太陽糕”,都是對“太陽神”的虔誠和感恩。食用太陽糕是舊北京流行的春分習(xí)俗,屬民間祭祀儀式。太陽糕是一種大米面和綿白糖蒸成的圓形小餅。印有紅色的“太陽”圖案,十分逼真,這個時候食用太陽糕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上面再放一只用面做的朱紅的金雞,引頸長啼,好像一雞鳴啼,萬雞和唱。

        《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市人以米面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民間傳說,太陽從湯谷升起,有一扶桑樹,一只玉雞站立于上,每逢太陽冉冉升起,就打鳴報曉,隨著民間的公雞也應(yīng)和啼鳴。有人認(rèn)為那不是小雞,是鳳凰。《諸神起源》記載,鳳是風(fēng)神,凰是太陽,鳳凰即太陽的象征。太陽糕上再站立一只鳳凰,錦上添花,民間百姓食用“太陽糕”來祭拜太陽神。

        春分鐫刻在大地上的一個亙古不變的時鐘,是宇宙萬物間薪火相傳的神奇,是尋常百姓的煙火,是古老大地上的輪回于人們心間信仰。

        春分過后,便是天清地明。


        責(zé)任編輯:夢雪

        上一篇:梨花爭艷 (組詩)

        下一篇:麥穗上的檢徽

        最新資訊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chǎn)權(quán)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xù)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wǎng)絡(luò)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 川網(wǎng)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fā)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zhǔn)字【2017】335號 · 川法學(xué)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biāo)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wǎng)絡(luò)安全資格認(rèn)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zé)技術(shù)、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wǎng)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wǎng)站(非新聞類)刊發(fā)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wǎng)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wǎng)版權(quán)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塘县| 桐乡市| 大化| 张家川| 梁平县| 浏阳市| 长岭县| 连城县| 娄底市| 南投县| 绥江县| 逊克县| 固安县| 静宁县| 牟定县| 兴业县| 汝州市| 东山县| 台南市| 秦安县| 梅州市| 南丰县| 娱乐| 郁南县| 读书| 江达县| 衢州市| 陆良县| 永年县| 郯城县| 华坪县| 介休市| 兴国县| 恩平市| 福泉市| 澄江县| 盐边县| 岑溪市| 铜川市| 荔浦县| 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