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責任是最深的情懷。從“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治理理念,到“民生實事人大票決制”的制度創新,從“千萬工程”重塑鄉村面貌,到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覆蓋全國……每一項民生進步的階梯上,都鐫刻著政府的責任擔當。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政府如何以更精準的政策供給、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扛起民生責任,不僅檢驗著治理能力,更昭示著一個國家的價值追求。
民生責任,體現在政策設計的“價值刻度”。政府的首要責任,是把民心所向轉化為政策所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領域立法不斷“加碼”:從《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政府健康投入責任,到《鄉村振興促進法》為農民權益劃出硬杠杠;從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減輕養娃養老負擔,到全國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870萬套緩解青年安居焦慮。這些政策背后,是“把人民利益舉過頭頂”的執政邏輯。當前,各級政府正以“民呼我為”為導向優化決策機制,北京建立“每月一題”機制專攻房產證難辦等高頻訴求,浙江開通“浙里民生關鍵小事智能速辦”數字平臺,把“大戰略”精準對接“小日子”,讓政策善意直抵民心。
民生責任,彰顯于資金投入的“優先維度”。真金白銀的投入,是丈量民生責任最直觀的標尺。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社保、衛生健康等民生領域占比超38%,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達1750億元。在地方實踐中,民生投入更顯擔當:深圳將七成財政支出投向民生領域,率先實現基礎教育學位“秒報秒批”;甘肅定西統籌資金實施農村供水改造工程,讓山區群眾告別“靠天吃水”;江蘇蘇州建立大病保險動態調整機制,防止“病根”變“窮根”。這些“硬投入”印證著政府的民生溫度——寧可政府過緊日子,也要讓群眾過好日子。
民生責任,落腳于服務優化的“治理精度”。政府責任的最終考場,在群眾的切身感受中。面對群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民生服務正從“有沒有”轉向“優不優”:上海推出“一網通辦”累計實施357項便民措施,平均減材料、減時間超50%;成都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群眾家門口就能辦結28項業務;粵港澳大灣區推進“跨境養老”服務銜接,港澳老人可跨境使用長者津貼。這些創新實踐揭示:新時代的民生責任,既要保基本、兜底線,更要用數字化、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把“民生痛點”變成“幸福支點”。
民生責任,延伸至監督問責的“制度硬度”。扛牢民生責任,既需要主動作為的自覺,更離不開制度約束的剛性。近年來,“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制”在多地推行,把“政府配餐”變為“群眾點菜”;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累計處理民生領域線索超150萬條;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制等相繼落地。這些制度設計如同“責任保險繩”,既倒逼政府部門守土盡責,又為民生改善提供持久保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當政府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大事”扛在肩上,把加裝電梯、課后托管、停車充電等“關鍵小事”抓在手中,就能讓“責任政府”的擔當轉化為群眾觸手可及的幸福。這份用初心書寫的民生答卷,終將沉淀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厚重基石,匯聚成中國式現代化最溫暖的底色。